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陕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物理化学杨鹏

查看数: 2752 | 评论数: 4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8-4-24 17:15

正文摘要:

杨鹏,陕西师范大学教授。2006年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毕业,师从杨万泰院士。之后赴德国马普研究所胶体与界面部、美国杜克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12年7月开始在陕西师范大学工作,先后主持 ...

回复

daretian 发表于 2020-6-3 15:45:32
材料表/界面改性是开发材料高附加值应用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在能源、环境、光电和生命科学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聚合物薄膜表/界面改性,存在合成方法复杂、原料有限和生物相容性差等缺点。鉴于此,越来越多的仿生表/界面改性方法被提出。目前比较新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如下:一是美国西北大学Messersmith课题组于2007年报道的聚多巴胺体系;二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Caruso 课题组于2013年报道的单宁酸(tannic acid, TA)-铁(III)络合物(Fe III -TA)体系。这两类体系的共同特征是利用了邻苯酚类衍生物的共价键和非共价键(氢键、范德华力、堆积作用力等)作用力实现了其交联聚合和在材料表/界面的黏附性,实现了在多种材料表/界面的功能化和高新技术用途。上述方法的致命缺点是材料改性后的表/界面呈现棕色或者黑色、多巴胺聚合机理复杂、聚合时间长、交联产物生物降解性不明确、涂层稳定性差和涂层表/界面粗糙等。这些缺点导致聚多巴胺等体系尚不能在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在生物医药领域)得到广泛的实际应用。因此,发展一种无色透明、生物环保、可降解、无污染、稳定性高、黏附性强、普适性高且能够克服聚多巴胺等方法缺点的涂层运用于表/界面改性尤为重要。
       相转变溶菌酶(Phase-Transited Lysozyme,PTL)最早由陕师大杨鹏教授课题组于2012年提出(Macromol Biosci, 2012, 12(8): 1053−1059),是一类区别于传统淀粉样蛋白质聚集的新型类淀粉样蛋白质组装体系,目前此体系至少包括两种新颖结构即纤维网络和纳米薄膜,均可在各类宏观材料表界面实现稳定黏附和改性,是一种简单、快速、低成本、生物相容的蛋白质涂层,可在金属、无机、聚合物和活细胞等微纳米颗粒上成功黏附。课题组不仅系统探讨了其组装机理(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3440-13444),更实现了在多种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表/界面图案化、细胞表面分子工程、表/界面生物矿化、隐秘信息传输、分子分离、高效血液透析、药物缓释、治疗牙本质敏感等领域(Adv Mater, 2016, 28(34): 7414-7423;Adv Mater, 2016, 28(3): 579-587;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9331-9335; Adv Mater, 2018, 30(38): 1802851;Adv Funct Mater, 2018, 28(4): 1704476;Nat Commun, 2018, 9(1): 5443;Adv Mater, 2019, 31, 1803377;Adv Mater, 2019, 31(46): 1903973;Angew Chem Int Ed, 2020, 132(7): 2872-2881;Adv Mater 2020, 2000128)。
       相比于之前所报道的溶菌酶、白蛋白等分子量较小且结构较为简单的蛋白质,本研究所选的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分子量大,结构更为复杂且自身非特异性吸附强的蛋白质。通过一步法,在室温和水相体系中制备了纤维蛋白原二维纳米薄膜,且对其结构与功能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控制。结果表明,涂层稳定性好,光学透明性高,可以稳定存在模拟生理液体中,实现了对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等材料的表面改性。在生物应用方面,纤维蛋白原薄膜是一种超薄抗污涂层,接近于单分子水平的6 nm 厚度即可对生物体液、蛋白质、血小板等生物污染物实现不同程度的抵抗。另外,该涂层制备方法简单,摒弃了复杂的化学反应和对蛋白质的预处理等过程。因此,本文所报道的纤维蛋白原类淀粉样聚集薄膜有望作为一类新型的生物基材料,应用于抗血栓、血管支架涂层、抗污涂层等各类生物医药工程领域。而将这种自身非特异性吸附强的蛋白质通过类淀粉样聚集而转变为抵抗其他分子非特异性吸附的抗污涂层的思路,可启发我们去探索更多基于功能蛋白的类淀粉样聚集体系的抗污机制。
      上述工作以题为“纤维蛋白原类淀粉样聚集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发表在《高分子学报》2020年第8期“庆祝张俐娜院士80华诞专辑”上 (即将出版, 高分子学报, 2020,51(8),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20.20051),论文通讯作者是杨鹏教授。该课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No. 51673112) 等项目的资助。

haozi 发表于 2019-11-6 09:06:37


liangyu 发表于 2018-11-16 16:29:01
题   目:“类淀粉样蛋白质界面组装及应用”
报告人:杨鹏  教授/博导(陕西省杰青、陕西省百人计划、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地    点:工程实验大楼244、240多媒体报告厅
时   间:2018年11月16日(周五)下午2:30-3:45
主持人:严红革 教授
邀请人: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承办人:材料学院“天马材料研究论坛”日常工作小组


报告人简介:
杨鹏,2006年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毕业,师从杨万泰院士。之后赴德国马普研究所胶体与界面部、美国杜克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12年7月开始在陕西师范大学工作,先后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4项。主要从事类淀粉样蛋白质组装及表界面改性的研究。通过该体系,有望简便易得地制备以蛋白质为代表的生物大分子组装新材料。已经初步形成如下特色:第一,发现并提出超快速类淀粉样蛋白质组装的新策略,可实现低成本、快速和批量制备蛋白质超分子材料;第二,突破传统意义上的高分子链结构短程有序控制局限性,提出基于类淀粉样蛋白质组装体的大分子介晶概念和普适性材料表界面改性方法,使蛋白质组装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稳定性、界面粘附性及复合相容性;第三,发展了基于大分子组装体系的非传统功能和价值,有望解决生物医用涂层和非氰提金试剂及工艺等领域的关键难题。这些成果已经在Chem. Rev. (1)、Adv. Mater. (4)、J. Am. Chem. Soc. (1)、Angew. Chem. Int. Ed. (2)、Adv. Funct. Mater. (2) 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一篇ESI高倍引论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件。曾获得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优秀青年教师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3/5)、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陕西省百人计划、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即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化学优秀青年奖、陕西省青年科技奖等奖项和资助。

qiumian 发表于 2018-8-12 10:00:32
应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邀请,陕西师范大学杨鹏教授2018年7月22日10:00在校本部第二化学楼201作了题为“界面活性生物大分子”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我院生命分析化学与原子分子工程研究所陈兴国教授主持。化学化工学院陈兴国教授、陈宏丽教授等学者一同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杨鹏教授介绍了基于类淀粉样蛋白质组装的材料表界面功能化体系及其应用。将溶菌酶中的二硫键还原得到蛋白质纳米材料,提出了基于溶菌酶相转变的新型类淀粉样组装体系,与传统经典的多巴胺及多酚类表面化学相比,其适用于各类材料表面,且具有无色透明、亲水、超大面积等优点。此外,在报告中杨鹏教授还介绍了一种基于核酸及贵金属的配位机制,实现了贵金属定向、单层逐级刻蚀,解决了传统刻蚀体系剧毒、强腐蚀性的问题。报告结束后,与会的老师和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与杨老师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杨鹏教授简历:
杨鹏,2006年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毕业,师从杨万泰院士,2012年7月开始在陕西师范大学独立工作。主要从事材料表界面改性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3项。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广泛关注,论文总引用次数为700余次,其中他引621次,1篇ESI高引论文。以第一专利发明人身份授权中国发明专利8件。在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10余次。2012年获陕西省“百人计划”,2017年获得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全国胶体与界面化学优秀青年教师奖。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6 04:59 , Processed in 0.139389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