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为什么那么牛?

[复制链接]

12

主题

14

帖子

1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4 15:4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于1952年由前苏联专家援建,是我国第一个焊接专业,1953年第一届焊接专业师资班毕业,为兄弟院校培养了大批的师资力量;1954年第一届焊接本科生和专科生专业;
         1958年受机械部委托,建立了我国最大的焊接研究所--机械部哈尔滨焊接研究所;1980年首批硕士研究生毕业答辩;1982年被评为焊接学科的首批硕士点和博士点;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开始筹建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1995年10月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开放运行;1998年5月通过第一次国家评估,重点实验室主任为吴林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航空工艺研究所关桥院士。
          2000年12月在原焊接专业基础上建立了哈工大焊接技术与工程系,是我国唯一的焊接系。第一届系主任由冯吉才教授担任。
          从2001年开始,本科毕业生除了获得大学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以外,部分学生还可获得国际焊接工程师证书。(以上摘自《焊接》杂志2001年第一期)
          焊接专业是50年代初哈工大建设专业的典型,大部分教师成为全国本专业的“大师兄”,与国内各大学的相应专业结成了亲缘关系。50年代曾连续有4位专家来校任教,国内各校焊接专业的带头人都是从这里出来的,大有佛教禅宗“祖庭”的意味。(以上摘自《哈工大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二期)
         哈工大原校长杨士勤教授、吴林教授、钱乙余教授、王其隆教授、钟国柱教授等都是我校著名的焊接专家。
         哈工大焊接著名校友:
         全国焊接领域的4位院士,有3人是哈工大校友:
         潘际銮——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27年生,江西瑞昌人,著名焊接专家。毕业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南昌大学校长。参与创建国内高校第一批焊接专业。50年代末实验成功板极电渣焊及重型锤锻模堆焊,应用于生产。
         林尚扬——196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现任国家机械工业局哈尔滨焊接研究所顾问,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滨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装备维修工程及表面工程专家。1931年生人,1954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与焊接专业。1954-1961年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1961年至今任装甲兵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1988年任装甲兵工程学院副院长。
        1991年至今任全军装备维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及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少将,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任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副会长兼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表面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和编辑出版委员会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热喷涂与堆焊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兵工学会焊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产学研设备工程开发推广中心主任、《中国表面工程》杂志编委会主任、《机械工程学报》杂志编委会副主任、《中国设备管理》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并在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任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徐滨士院士是我国设备维修和表面工程学科的倡导者和开拓者之一。
        陈善本教授——1982年1月获大连铁道学院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1987年3月和1991年3月获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理论与应用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曾就读于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曾任教于上海铁道学院和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1993年3月至1995年5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6月至2000年3月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4月至今为上海交通大学焊接工程研究所教授、材料加工学科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第三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受聘于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现任机器人焊接智能化技术实验室主任,该方向学术带头人;目前受聘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工程学院客座教授。


        现主要从事机器人焊接智能化技术,焊接动态过程智能控制、材料加工智能化和不确定系统鲁棒控制理论方向及其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
        在上述领域研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以及国防九五规划预研、863、国防基金、教育部和上海市重点项目等20余项资助;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国际会议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约百篇为国际期刊;
        被SCI、EI、ISTP等国际检索机构收录200余篇次;主要编著出版中英文著作8本;软件著作权6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作为科研项目的主持人或技术总体负责人获2008年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8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2年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1年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999年国防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99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自然科学基础类)。2001年获“中国优秀博士后奖”,2005年国家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授予“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
        现任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IEEE Senior Member)、中国焊接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机器人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主任等多项学术任职。
        殷树言教授——焊接专家,60年代毕业于哈工大焊接专业,原北京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焊接学会熔焊工艺及设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40年来,殷树言教授一直从事焊接电弧物理、焊接设备及焊接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工作,是该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武传松教授——分别于1982、1984、1988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金属材料及工艺系焊接专业获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4-1995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1991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6年4月调入原山东工业大学,任材料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焊接学会常务理事兼计算机辅助焊接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焊接学会C XII-E焊接质量与安全分委会主席, 国际刊物《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Welding and Joining》编委,《Frontier of Materials Science》编委(2007-2013)。
        以“高效焊接过程数值模拟与检测控制”为研究方向,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和国家863重点项目子课题以及国际合作课题等三十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在美国出版英文专著《Welding Thermal Processes and Weld Pool Behaviors》;
       1部中文专著入选国家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SCI收录130余篇、EI收录120余篇)。研究结果被国际著名同行专家广为引用;在重要国际会议做Keynote大会报告和Invited特邀报告11次;应邀为重要国际期刊撰写综述文章3篇、社论3篇。获得如下主要荣誉称号:德国“洪堡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十佳留学归国科技专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青年科技成就奖”等。
       陈定华教授——1946年毕业于前中央大学机械系。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班毕业。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全国首批博士导师。曾兼任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筹备处副主任、技术副所长,日本大阪大学访问教授。
       并曾多年任省政协委员、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焊接学会常理事、黑龙江省焊接学会理事长等职,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电子工业部一等奖;航天部、国家教委荣誉证书,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以及政府特殊津贴证书等。他是我国第一个焊接教研室和焊接研究所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周振丰教授——1950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材料系,1953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研究生毕业,专攻焊接。现任吉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焊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工业大学材料工程系主任。
       陈丙森教授——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 1953~1956年先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随苏联专家学习焊接,195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研究生班。现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焊接专业教授,曾担任过清华大学焊接教研室副主任、机械工程系副主任、机械工程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党委委员等工作,为国家重点博士点--清华大学焊接专业的科研事业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自1990年迄今被选为中国焊接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 1990~1995年期间还兼任"数值分析和CAD/CAM"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90 年代还曾被劳动部聘为"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
       田锡唐教授——1950年7月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1953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1953年9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教研室主任兼实验室主任。1956年评为讲师,1962年评为副教授,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1978年评为教授,1981年任中国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兼国际联络组组长、第X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焊接学会理事,1983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学科评议组成员,1986年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兼国际焊接学会中国委员会主 席,1987年任高等院校焊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1989年任国际焊接学会亚太地区委员会委员。田锡唐教授是创建中国第一个焊接专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张文钺教授——1953年毕业于沈阳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195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研究生毕业,同年到天津大学从教,1983年晋升为教授,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焊接研究方向:
        高效焊接方法及过程智能控制:研究高效焊接方法、焊接热源物理基础与能量传输机理,熔滴过渡、熔池行为与焊缝成形,焊接过程质量传感与智能控制,焊接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集成技术及应用;
        焊接结构可靠性与质量评价:研究焊接接头的力学行为,焊接结构应力与变形控制,连接接头的自动化检测与分析,智能化质量评价与仿真,结构可靠性与寿命评估;
        新材料及异种材料连接:研究新材料、异种材料的连接性及界面行为,超声、扩散、自蔓延高温合成等新连接方法,连接过程的数值模拟及接头质量控制;
        微连接与电子封装:研究微细尺寸材料连接的特殊性,微连接新方法、微细材料连接界面行为分析方法,原子尺度润湿性及钎料合金设计,微电子封装可靠性预测与优化设计;
       表面改性与延寿技术:研究电子束表面强化与镀膜,激光熔覆与表面合金化,等离子体喷涂﹑烧结与刻蚀, 等离子体离子注入与沉积技术,以及各种材料表面改性与延寿工艺。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29 06:13 , Processed in 0.082114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