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3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李清文

  [复制链接]

56

主题

78

帖子

9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0
楼主
发表于 2018-8-8 08: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纳米人才李清文:我赶上了园区的发展风口

今年是我回国发展落户苏州工业园区的第十年。


  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在这座城市度过了十个春夏秋冬。从小在北方成长的我,怎么也没想到会在苏州开启新的生活之旅。这十年,已脱胎换骨成为地道苏州人,适应了这里湿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天;喜欢上了清新温婉、百花争艳的春季,和桂花飘香、五色醉人的秋季。
  这十年,我见证了园区和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的快速发展。刚来独墅湖高教区时人员稀少,纳米所是唯一一个颇有人气的单位,街道上少见有车辆穿行,每天大家乘坐班车一起上班、下班,对于刚回国的准单身们来说颇有在世外桃源的感觉。大家在这里有幸成为高教区初期建设者和发展过程的见证者: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一个个领军企业落户下来,一群群青春洋溢的年轻人成长起来……一年又一年,我亲身经历和感受了长三角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园区特有的风格和速度。赶上这样的发展风口,我个人也有机会实现很多挑战,尝试多种不曾想过的经历:有了自己的实验室,从100平米发展到现在的2000平米,把碳纳米管纤维和薄膜最终变成了产品……倘若十年前选择留在了北京,或许此刻就没有这么多值得回味的地方。人生选择是机遇,更是缘分。   
    与苏州结缘,始于园区纳米,源于朋友的推荐以及杨辉所长的信任和支持。想当年,在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我拿着高薪和多次获奖的成果。选择回国,是心怀梦想和追求的:我想通过努力把碳纳米管变成能为人类造福的产品。到园区那一年,赶上了金融风暴,有机会跟着院里起草了当地产业发展规划的建议,现场参观了若干家企业,渐渐被企业家精神所感染。一次次参观学习,让我更加坚定了要走出论文,坚持做出一件实事的想法。纳米所的建设,园区纳米产业协同发展以及地方强有力的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做事的平台。虽然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一路伴随太多辛劳和心酸,坚持下来回头再看,却是一笔难得的人生经历和财富。
    纳米技术以小成大。作为苏州纳米所的建设者,我有幸看到研究所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逐渐形成,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有些成果已实现转化。这其中,也包括我们团队的碳纳米管纤维与薄膜的技术。团队十年的坚持,让碳纳米管连续制备技术越来越成熟,在性能调控与应用方面也使我们团队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目前,高导电碳纳米管纤维和薄膜产品已经进入市场,为用户在防护、健康、环境等方面带来了全新感受。我们期待碳纳米管作为未来改变世界的新材料,通过我们的努力,有更多的技术和产品能改变我们现有的生活方式,更好地服务社会。  
  园区是一个开放而包容的地区,在创业和生活环境等方面堪比美国“硅谷”。作为纳米产业的推进者,要做的、可以做的事还有很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有坚持,就一定有收获。最后,也用“在路上”的歌词,总结自己在园区奋斗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也想送给在创业路上拼搏的朋友们共勉。  


  那一天 我不得已上路 为不安分的心 为自尊的生存 为自我的证明 路上的心酸 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 已化作我的坚定 在路上 用我心灵的呼声 在路上 只为伴着我的人 在路上 是我生命的远行……


  李清文,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副所长,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5)、中科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2016)、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016)、苏州市杰出发明人奖(2015)、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4)、苏州工业园区领军人才(2011)、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2009)等。国际著名“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view”副主编,“Carbon”和“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杂志编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4 05:35 , Processed in 0.096696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