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7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赵刚

[复制链接]

14

主题

24

帖子

3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0
楼主
发表于 2019-4-4 09: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题目:        氨基酸衍生的手性离子对催化
讲座人:        赵刚 研究员
中科院上海有机所
时间:        4月9日(周二)16:30-18:00
地点:        厦门大学卢嘉锡楼202报告厅


报告摘要:
从酶最基本的结构单元氨基酸出发,经过简单化学转化发展出具有酶催化剂的优点同时克服其缺点的结构多样的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库,从而实现“源于自然,优于自然”人工酶催化剂的目标。在此研究思路基础上,中科院天然产物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赵刚课题组基于廉价、易得的天然手性源(如氨基酸、生物碱),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手性伯胺-仲胺、伯胺-叔胺、伯胺-膦、叔胺-硫脲、含氢键相转移催化剂等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它们能够高效、高对映选择性催化碳-碳键、碳-氧键以及碳-氟键形成等反应,催化多组分串联反应一步形成多个手性中心并且反应具有较广的底物普适性,其中一些反应方法学已应用于复杂天然产物的合成及手性药物及其中间体的合成,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亲核性膦催化方法广泛地应用于不对称有机反应,但同时存在亲核性膦催化剂的催化当量较高、反应类型较窄等问题。基于氨基酸设计、合成手性有机膦与丙烯酸酯组成的一类双试剂的手性离子对,并将其作为手性Brønste酸或Lewis 碱应用于不对称催化Mannich(Angew. Chem. Int. Ed. 2015,54, 1775)和 Strecker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6, 7,12720)等类型反应中,取得优异的产率、对映选择性,该类反应具有低催化当量以及反应时间短的特点。初步揭示的反应机理,可以观察到手性非线性效应在同一反应中随底物不同而变化。双试剂手性离子对的催化策略和概念拓展了手性膦催化反应的范围,可能带来新的反应与应用。


嘉宾介绍:
赵刚研究员,1988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1991和1994年先后获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硕士和博士学位(导师:黄维垣院士)。1994-97年历任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助理研究员、美国南卡州克莱姆生大学化学系博士后。1997-2000年任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副研究员,2000年起任研究员。兼任现代合成化学研究室主任、中科院天然有机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在有机合成化学上应用、天然产物全合成的研究、有机氟化学的研究、绿色合成化学等。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5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委员会SciFinder有机合成创造奖(2011年)、“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2011年)等荣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17 11:59 , Processed in 0.082756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