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6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徐航勋

[复制链接]

212

主题

225

帖子

24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20:57:1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徐航勋,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1983年11月出生,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导师为Kenneth S. Sulick教授。博士毕业后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John A. Rogers教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超声化学,纳米化学以及柔性电子器件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多篇发表学术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Phys. Rev. Lett., Chem. Soc. Rev.等期刊杂志上发表12篇学术论文,SCI论文他引次数接近400次。一项研究成果曾被Science重点专栏介绍,另外一项成果被Adv. Mater.杂志选为封底并被被美国Nanowerk网站和中国科学网(Sciencenet.cn)专题报道,多篇学术论文入选国际学术期刊的most-accessed article。一篇论文入选ISI Web of Knowledge: ESI “Highly Cited Paper”。目前担任Chemical Communications, J. Mater. Chem., Nanoscale, CrystEngComm, RSC Advances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的审稿人。2013年入选中组部第四批“青年##计划”。

学习与工作经历
2002年8月 - 2006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学士
导师:刘世勇 教授
2006年8月 - 2011年6月,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化学系,博士
导师:Kenneth S. Suslick教授
2011年7月 - 2013年 2月,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研究员
导师:John A. Rogers教授
2013年3月 - 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荣誉与奖励
2010年中国政府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2009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生院奖学金
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沫若奖学金

研究方向
低维度功能高分子材料的设计与合成以及其在能源、催化和柔性电子领域的应用
欢迎对有机及高分子合成、纳米材料制备和功能材料制备有兴趣的高分子系、化学系、材料系的同学报考本实验室的研究生.

近期代表性论文
  • Xu, H. X.; Yu, C. J.; Wang, S. D.; Viktor, M.; Xie, T.; Rogers, J. A. “Deformable, Programmable, and Shape-Memorizing Micro-Optics” Adv. Funt. Mater. 2013, doi: 10.1002/adfm.201203396.(Back cover, highligthted by Nanowerk.com)
  • Xu, H. X.; Zeiger, B. W.; Suslick, K. S. “Sonochemical Synthesis of Nanomaterials” Chem. Soc. Rev. 2013,42,2555.
  • Xu, H. X.; Guo, J. R.; Suslick, K. S. “Porous Carbon Spheres from Energetic Carbon Precursors using Ultrasonic Spray Pyrolysis” Adv. Mater. 2012, 24, 6028-6033. (Back cover, highlighted by Nanowerk.com spotlight and Sciencenet.cn.)
  • Kim, H.; Fortunato, M. E.; Xu, H. X.; Bang, J. H.; Suslick, K. S. “Carbon Microspheres as Supercapacitors” J. Phys. Chem. C 2011, 115, 20481-20486.
  • Suslick, K. S.; Eddingsaas, N. C.; Flannigan, D. J.; Hopkins, S. D.; Xu, H. X. “Extreme Conditions during Multibubble Cavitation: Sonoluminescence as a spectroscopic probe” Ultrason. Sonochem. 2011, 18, 842-846.
  • Xu, H. X.; Suslick, K. S. “Sonochemical Preparation of Functionalized Graphenes” J. Am. Chem. Soc. 2011, 133, 9148-9151.
  • Xu, H. X.; Suslick, K. S. “Water-Soluble Fluorescent Ag Nanoclusters” Adv. Mater. 2010, 22, 1078-1082. (Most accessed article in January 2010, ISI Web of Knowledge: ESI “Highly Cited Paper” .)
  • Xu, H. X.; Suslick, K. S. “Sonochemical Synthesis of Highly Fluorescent Ag Nanoclusters” ACS Nano 2010, 4, 3209-3214.
  • Xu, H. X.; Suslick, K. S. “Molecular Emission and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from Single-Bubble Sonoluminescence” Phys. Rev. Lett. 2010, 104, 244301.
  • Xu, H. X.; Glumac, N. G.; Suslick, K. S. “Temperature Inhomogeneity during Multibubble Sonoluminescence” 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1079-1082. (Highlighted in Science 2010, 327, 625.)
  • Xu, H. X.; Eddingsaas, N. C.; Suslick, K. S. “Spatial Separation of Cavitating Bubble Populations: The Nanodroplet Injection Model” J. Am. Chem. Soc. 2009, 131, 6060-6061.
  • Zhang, Y. F.; Gu, W. Y.; Xu, H. X.; Liu,S. Y.“Facile Fabrication of Hybrid Nanoparticles Surface Grafted with Multi-Responsive Polymer Brushes via Block Copolymer Micellization and Self-Catalyzed Core Gelation” J. Polym. Sci. Part A: Polym. Chem. 2008, 46, 2379-2389.
  • Xu, H. X.; Xu, J.; Zhu, Z. Y.; Rao, J. Y.; Yin, J.; Wu, T.; Liu, S. Y. “Thermosensitive Unimolecular Micelles Surface Decorated with Gold Nanoparticles of Tunabl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em. Mater. 2007, 19, 2489-2494.
  • Xu, H. X.; Xu, J.; Zhu, Z. Y.; Liu, H. W.; Liu, S. Y. “In-Situ Format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with Tunable Spatial Distribution at the Poly(N-Isopropylacrylamide) Corona of Unimolecular Micelles” Macromolecules 2006, 39, 8451-8455. (Most accessed articles during Oct-Dec 2006.)
  • Xu, H. X.; Wang, X. B.; Zhang, Y. F.; Liu, S. Y. “Single-Step in situ Preparation of Polymer-Graft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 Composites under 60Co gamma-Ray Irradiation” Chem. Mater. 2006, 18, 2929-2934.
  • Zhu, Z. Y.; Xu, H. X.; Liu, H. W.; Gonzalez, Y. I.; Kaler, E. W.; Liu, S. Y. “Stabilization of Catanionic Vesicles via Polymerization” J. Phys. Chem. B 2006, 110, 16309-16317.
  • Zhu, Z. Y.; Gonzalez, Y. I.; Xu, H. X.; Kaler, E. W.; Liu, S. Y. “Polymerization of Anionic Wormlike Micelles” Langmuir 2006, 22, 949-955.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主题

47

帖子

5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1
沙发
发表于 2018-3-15 11:52:16 | 只看该作者

近日,中科大熊宇杰教授和徐航勋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等人利用基于范德瓦耳斯力力的高分子聚合物异质结构实现了无金属Z型光催化系统的构建,相关成果以题目“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s Comprised of Ultrathin Polymer Nanosheets for Efficient Z-Scheme Overall Water Splitting”发表于期刊Angew. Chem. Int. Ed.。通过利用阿扎胞苷共轭微孔聚合物(aza-CMP)和C2N超薄纳米片分别作为O2和H2的催化剂,该异质结构系统实现了0.23 %的光转氢效率。利用石墨烯作为电子传递媒介增强界面电荷转移,该系统光转氢效率可进一步被提高到0.4 %, 该成果揭示了高分子聚合物在全解水方面的潜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37

帖子

4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1
板凳
发表于 2018-11-23 08:45:30 | 只看该作者
面对全球范围内愈发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通过模拟自然界的光合作用,以催化的方式高效地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源的人工光合系统成为可持续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有机共轭半导体材料在光催化太阳能转换领域开始绽放光彩,特别是超薄二维共轭高分子材料由于其独具高比表面积,丰富的表面活性位点和高效的光生电子/空穴分离能力在将太阳能高效转化为化学能方面显示出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航勋教授基于前期研究工作基础,系统评述了近期超薄二维共轭高分子材料在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方面的主要进展。本篇综述详细总结了超薄二维共轭高分子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着重讨论基于超薄二维高分子构筑的杂化结构和异质结构在光催化水分解和二氧化碳还原方面的代表性工作,并展望了超薄二维共轭高分子材料在该领域所存在的机遇和挑战。
共轭高分子半导体的电子结构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实现简单而精确的调控和设计,但是在上述太阳能-化学能转化研究领域尚有诸多挑战亟待解决,例如大规模合成厚度均匀、尺寸可控的二维高分子仍极具挑战,催化的机理、原理研究不够深入等。因此,需要设计更为有效的合成路线以及结构调控方法,并采用前沿的表征手段和深入的理论计算明确揭示光催化反应路径与机理,以期推动二维共轭高分子材料在太阳能能源转化领域的实际应用。该工作即将发表在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2019) 。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7/s10118-019-2171-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4

帖子

3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5
地板
发表于 2019-2-7 08:40:03 | 只看该作者
2018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二维共轭高分子纳米结构的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体系可控构筑及其反应机理研究
批准号        21875235        学科分类        光谱电化学分析 ( B050205 )
负责人        徐航勋        职称                单位名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资助金额        66万元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起止年月        2019年01月01日 至 2022年12月31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9

主题

270

帖子

30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8
5#
发表于 2020-9-27 19:50:39 | 只看该作者
人工光合成技术既能够实现太阳能的有效利用又能够制备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理想技术途径之一。有机共轭高分子半导体材料具有化学结构和电子结构可从分子层面调控的特点,在光催化分解水、二氧化碳还原以及光催化有机合成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目前高分子光催化材料仍然面临本征催化活性偏低及催化反应机理不清楚的挑战,难以构建清晰的构效关系,极大地限制了这类光催化材料的发展。因此,系统研究高分子光催化材料的活性位点、反应机理与光催化性能调控机制对提高催化反应效率、反应产物选择性以及实现高分子光催化材料在未来的实际应用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航勋教授在特约专论中重点讨论了其课题组近年来在共轭高分子光催化材料表面活性位点及反应机理探究方面的工作。他们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与合成将有机活性官能团作为本征催化活性中心引入高分子光催化材料的结构中并结合原位光谱表征技术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深入阐明了多种不同高分子光催化材料的表面反应活性位点及催化反应路径。该专论还展望了未来高分子光催化材料在光催化能量转换应用领域的挑战和机遇。
       以上工作即将在《高分子学报》2020年第11期出版(2020, 51(11): 1201-1213),题为:“高分子光催化材料表面活性位点及其反应机理探究”,通讯作者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航勋教授。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金号 2187523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号2017YFA0207301)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基金号 2019M662160)的资助。
       徐航勋,男,1983年生。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学士学位,2011年博士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化学系,导师为Kenneth S. Suslick教授。博士毕业后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从事柔性电子技术方面研究,导师为John A. Rogers教授。2013年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目前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在能量转换与柔性电子技术等交叉领域的应用研究。


       引用本文  
        张颖, 王磊, 徐航勋. 高分子光催化材料表面活性位点及其反应机理探究. 高分子学报, 2020, 51(11): 1201-1213
        Ying Zhang, Lei Wang and Hang-xun Xu.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Surface Active Sites and Reaction Mechanisms in Polymer Photocatalysts. Acta Polymerica Sinica, 2020, 51(11): 1201-1213
         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20.201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2

帖子

14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3
6#
发表于 2022-9-12 00:07: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ymeme345 于 2022-9-30 15:12 编辑

看贴必回贴









冷氣通在惡性減價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之下,均以量身訂
分體式冷氣機維修價錢作出一個最具正面經濟效益、有效率、合理、快速、節能且最節省成本的方式來為客戶規畫出專業而又實用的優質工程服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0 05:05 , Processed in 0.09558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