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6|回复: 0

[材料资讯] 蔡双飞、杨蓉等:二维负载型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复制链接]

102

主题

140

帖子

29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5
发表于 2021-11-6 07: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超薄金属纳米材料作为一类性能独特的二维材料,已在催化、电子/光电子、能量存储和转换、传感、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地,其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丰富的配位不饱和原子,可作为结构新颖的催化剂载体用以负载各种金属纳米颗粒,从而构建零维(0D)/二维(2D)负载型金属纳米结构,对于设计开发高性能金属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制备负载型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的传统方法往往存在步骤繁琐、耗时长、成本较高等缺点,不利于大规模的工业应用。因此,开发一种简易而有效制备的方法十分重要。
  面对上述挑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人员通过合理设计合成体系,控制还原动力学,提出一种改进的晶种生长法,一锅制得铂铑(PtRh)纳米颗粒包覆的梯形铑(Rh)纳米片(Cai, Yang et al., Chem. Mater. 2019, 31, 808)。所形成的PtRh/Rh纳米复合结构,对氧分子有着高效的活化能力,表现出协同增强的类似氧化物酶催化活性(图1)。研究结果为制备新型Pt基纳米复合材料提供了一条简便而有效的途径。

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复合材料
  图1. 一锅法制备PtRh/Rh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催化氧化反应的示意图
  迄今为止,各种构建负载型金属纳米结构的方法,几乎都需要加入表面活性剂用以稳定特定片层结构,以及增强金属与载体之间的相接触等。然而,表面活性剂分子可能会遮蔽活性位点,降低催化活性。此外,很多制备过程往往需要高温高压条件,给操作带来安全隐患。近日,该团队在一锅法制备二维负载型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发展了一种晶种生长-Galvanic置换反应-自组装方法,构建出钯(Pd)片内嵌金(Au)纳米颗粒的新型结构,具有类似“蛋仔/华夫饼”的形貌特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CS Catal. 2021, 11, 13721。


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复合材料
图2. 一锅法制备Pd片内嵌Au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示意图
  在制备过程中,不用任何表面活性剂,在室温下将金属前驱体溶于溶剂后,鼓泡通入CO气体即可有效启动合成。机理研究发现,体系首先形成Pd0原子/团簇为晶种,随后Pd0与Au3+的置换反应自发形成Au 颗粒,Pd前驱体在Au颗粒周围发生还原并沿Pd(111)面组装成Pd片,最终形成Pd片内嵌Au颗粒的结构(图2)。通过改变前驱体摩尔比,即可精确调控金属组成。
  在上述二维钯金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的基础上,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杨蓉研究员、蔡双飞副研究员和武汉大学何军教授及威斯康辛州麦迪逊分校Randall Goldsmith教授合作,对其应用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研究发现,这种内嵌式的二维独特多金属纳米复合结构、干净的表面与Au颗粒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使其具有很好的光增强的类酶催化活性,并且在等离激元增强的电催化析氢反应和中表现出了超高的活性和稳定性。电磁学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这类结构中,光场激发的特殊表面等离子激元模式更有助于热电子在Pd片表面产生和富集,且两种等离子激元能量转移途经在降低反应表观活化能进而提高电催化性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该工作为等离子激元增强的催化剂设计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硕士研究生丁建炜、王枫梅助理研究员和威斯康辛州麦迪逊分校的潘峰博士为该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蔡双飞副研究员、杨蓉研究员和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何军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atal.1c03811


      文章来源: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杨 蓉,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2006年于美国俄亥俄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至2007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化工材料系做博士后,2008年起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从事材料、生物、化学和物理之间交叉的新兴科学的研究。主要致力于研究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作为项目负责人/项目骨干,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级、中科院系统科研项目。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5篇。
       何军,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二级),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中组部 “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研究方向及成果:1)新型低维半导体物理性质研究; 2)基于新型低维半导体材料新原理、新结构的电子器件设计与制造;3)基于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及其异质结的下一代电子、光电子器件及其硅基集成研究。何军教授长期从事低维半导体材料及其器件应用研究。已发表SCI研究论文200多篇,其中包括Nature Electronic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Chemical Society Review、Nano Letters、Advance Materials、ACS Nano等影响因子大于10的通讯作者论文50余篇,论文引用超过6000次。现任Science Bulletin副主编,Elsevier旗下Materials Today Chemistry副主编,Elsevier旗下FlatChem编委,《自然》集团旗下杂志npj 2D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编委,英国物理学会IOP旗下Nanotechnology和Nano Futures编委。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3-29 19:30 , Processed in 0.093893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