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51|回复: 0

[材料资讯] 马光辉、魏炜Advanced Materials:基于细菌外膜囊泡的肿瘤免疫治疗体系研究取得新进展

[复制链接]

45

主题

64

帖子

7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2
发表于 2020-10-9 16: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肿瘤免疫治疗可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机能杀灭肿瘤细胞,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已成为掣肘肿瘤免疫疗法发挥功效的关键问题。近日,过程工程所马光辉研究员和魏炜研究员团队发现了细菌天然分泌的单纯细菌外膜囊泡(OMVs)在调节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中的巨大潜力,并采用仿生矿化策略使OMVs表面生长出“隐形”磷酸钙外壳,避免了单纯OMVs静脉注射带来的毒副作用。目前,已在小鼠体内展现出安全高效的肿瘤治疗效果。该体系还可整合靶向配体、光敏剂等不同功能分子,进一步提升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相关工作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上(DOI: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002085)。

肿瘤免疫治疗体系

肿瘤免疫治疗体系
  图 1 仿生矿化OMV的制备及其肿瘤微环境调节机制
  利用纳米颗粒将免疫药物递送至肿瘤部位是改善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的一种经典策略,但基于人工合成颗粒开发的免疫治疗体系仍存在着制备工艺复杂、药物装载率低、批次间重复性差等一系列难题。为此,马光辉研究员和魏炜研究员团队提出利用OMVs纳米颗粒作为肿瘤免疫治疗平台,无需人为添加免疫刺激药物,即可实现安全高效的肿瘤免疫微环境调控。
  该团队首先在不同来源的OMVs中筛选到对肿瘤微环境改善能力最强的OMVE.coli(BL21),并以此构建肿瘤免疫治疗体系。为避免单纯OMV直接静脉注射带来的细胞因子风暴和抗体特异性清除等毒副作用,进一步通过仿生矿化的方法,使裸露的OMVs表面生长出生物安全性好的磷酸钙“隐形外壳”,以此屏蔽OMVs的危险信号及抗体识别位点,增加体系的安全性并延长其体内循环时间。当矿化颗粒借助纳米粒径到达肿瘤后,肿瘤部位的微酸环境使得磷酸钙外壳溶解,暴露的OMVs通过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浸润及M2型巨噬细胞向M1型的极化,有效改善肿瘤免疫抑制的微环境;同时,磷酸钙外壳溶解中和了微环境中的H+,酸性微环境的改善又可进一步促进M2型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上述协同作用瓦解了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增强了免疫细胞的杀伤功能,可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此外,该仿生矿化策略还能实现多种功能分子与矿化颗粒的有机结合,以此制备的添加了肿瘤靶向配体叶酸的矿化颗粒,以及添加了光敏剂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 ICG)的矿化颗粒可分别实现治疗体系的主动靶向功能或光热免疫联合治疗,从而进一步提升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

肿瘤免疫治疗体系

肿瘤免疫治疗体系
  图 2 仿生矿化颗粒表征及其抗肿瘤效果。(a)OMV及矿化颗粒的透射电镜图(标尺:100nm);(b)矿化颗粒的元素分布(标尺:100nm);(c)小鼠组织代表性多光谱成像图片及其对应的pH值统计;(d)肿瘤组织的多色免疫荧光染色(标尺:200μm);(e)瘤内M1/M2及CD8/Treg比值;(f)各治疗组小鼠生存曲线及生存时间。
  基于纳微颗粒的免疫治疗体系为免疫治疗新剂型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过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剂型与生物材料团队的马光辉研究员和魏炜研究员对纳微颗粒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发现和创制了一系列纳微颗粒新剂型,成功用于肿瘤、乙肝、流感等重大疾病或传染病的免疫预防和治疗,部分剂型已通过伦理批准进入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相关工作相继发表于Nat Mater 2018, 17, 187、Nat Biomed Eng(DOI :10.1038/s41551-020-00624-6)、Nat Commun 2017, 8, 14537、Sci Adv 2020, 6, eaay7735、Adv Mater 2018, 31, 1801067、Adv Sci 2017, 4, 1700083、ACS Cent Sci 2019, 5, 796等期刊上。
  过程工程所博士生卿爽为本文第一作者,马光辉研究员和魏炜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群体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中科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
  (生物剂型与生物材料研究部)
       文章来源:过程所
       马光辉,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研究员, 现担任过程工程副所长,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8年,日本群马大学工学部纤维高分子工学科,获学士学位。1993年,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研究科高分子工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94-2001年  先后日本东京农工大学工学部、大学院生物系统应用科学研究科助理教授。2001年2-3月获日本文部省海外派遣资助,赴美国Lehigh大学和New Hampshire 大学做访问学者。2001年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到过程工程所工作。获2002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5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9年国家发明二等奖,2009年亚洲青年女科学奖(由Elsevier和第三世界科学院共同评审)。研究方向为均一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在生化工程和医学工程中的应用。重点探索均一生物微球的制备及其作为分离介质、药物载体、酶固定化载体、细胞微载体的应用。发展了国际领先的尺寸均一微球的制备技术和装备,制备出了多种微球产品,如多糖介质、聚合物介质、超大孔介质等,部分产品完成规模化生产,并在生物分离领域成功获得了应用和推广。还制备出了尺寸均一的聚乳酸系列微球、多糖微球、智能型微球等,并作为药物载体获得了好的应用结果,成果得到美国辉瑞、GE公司、英国联合利华等知名企业的重视,合作进行了成果转化。主持多项国家项目和企业合作项目,撰写了8本英文学术专著中的8章,编写了6本英文丛书,3本中文专业书,主译学术书1本,在国际期刊发表了100多篇SCI收录的学术论文。
        魏炜,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国家优青。2004年获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学士学位,同年保送进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硕博连读,2011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所工作,2013年成为首位破格晋升的副研究员,2016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Immunity、JACS、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Advance Functional Materials、Biomaterials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共发表SCI论文70篇,H因子28,他引3000余次;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共43篇,10篇为封面文章,参与编写中英文论著5部。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国颗粒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药学会青年药剂学奖、侯德榜化工青年科技奖等多个奖项,并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优秀会员、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和北京市高创人才计划。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19 06:26 , Processed in 0.167033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