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3|回复: 0

[材料资讯] 王新强、沈波、葛惟昆等在氮化物基单光子源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复制链接]

164

主题

178

帖子

2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0
发表于 2020-9-11 16: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单光子源是实现未来光量子技术(包括光量子计算、量子秘钥分配等)的一种必要光源。迄今为止,已有多种结构和材料体系被用于实现高品质的单光子源。III族氮化物量子点具有发光波长覆盖面广和振子强度大的特点,有望实现室温应用。然而氮化物量子点系统发展至今,总会存在难以控制的微小尺寸变化,进而导致不同发射体之间发射能量的相对较大的变化。因此,利用新材料或新技术开发单光子源的基础研究至关重要。
        针对这一难题,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新强、沈波、葛惟昆等与东京大学合作,发展出了一种由空间分离的InGaN单原子层嵌入在GaN薄膜中形成的新型量子发射器。研究团队采用分子束外延制备出单原子层In(Ga)N结构(Phys. Rev. Mater. 2018, 2, 011601),实验观测和计算结果皆证明In原子周期性地以In:Ga~1:2的比例嵌入Ga原子矩阵中。为了进一步在空间上使得周期性的In原子分离,同时也提高光子的提取效率,通过纳米压印技术把平面结构图形化,将其刻蚀成阵列式的柱状结构。光学研究证明,所形成的单光子发射系统具有非常稳定的发光能量,强发光效率和高品质的二阶相关度,为未来的光量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氮化物

氮化物
可控可调节的InGaN单层嵌入GaN薄膜中形成的新型量子发射器
         相关研究成果“Single photon emission from isolated monolayer islands of InGaN”于2020年9月9日发表于Light:Science&Applications(LIGHT-SCI APPL,9,159(2020))。第一作者为博士毕业生孙萧萧(现为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fellow),王新强和东京大学的Mark Holmes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沈波和葛惟昆参与和指导了本课题的工作。该研究成果得到了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北京市科委等相关项目及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与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纳光电子前沿科学中心,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和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等的大力支持。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
       王新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现任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院长,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大学人事部副部长,物理学院院长助理。分别于1996和2002年在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02-2008年在日本千叶大学和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进行研究工作,2008年由百人计划加入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工作。主要从事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物理与器件研究,发表SCI论文160余篇,SCI引用逾2500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30余次,担任Elsevier出版社“Superlattices and Microstructures”编辑,NPG出版社“Scientific Reports”和Wiley出版社Physica Status Solidi系列编委。
      沈波,1963年7月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副主任。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3-29 13:22 , Processed in 0.125049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