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曹鸿涛团队开发出新型等离激元结构色材料及制备技术

[复制链接]

232

主题

304

帖子

51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1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6-24 14:27:3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亚波长微纳结构中,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吸收(或辐射)特定频段的可见光,产生等离激元结构色。与传统化学颜料、染料相比,等离激元结构色源于材料微纳结构与光子的相互作用,因而可克服化学显色组分复杂、环境污染且回收难、机械性能和抗老化性较差等问题,在超高分辨率显示、光学生化传感、防伪加密、光信息存储等领域应用广泛。开展等离激元结构色材料、制备技术及显色机理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现实应用意义。
图1 Ag纳米线阵列微结构的精细调控及新型等离激元结构色材料和制备
  人工金属微纳结构是产生等离激元结构色的实物载体。目前基于模板法或微纳加工(光刻、激光直写、离子束刻蚀或纳米压印等)手段的等离激元结构色的研发遇到瓶颈,主要是制备样品面积小、垂直集成兼容性差、材料的应用价值与制备材料所需设备的价值不匹配等,新技术研发势在必行。其中采用直接生长法来构建等离基元结构色是最有希望的新一代技术,它不仅能实现大面积制备,而且能够实现材料的垂直集成生长。直接生长法完全脱离了模板法和微纳加工工艺的束缚,可全无机化,界面质量高,跟CMOS工艺和材料体系选择相兼容,集成时容易实现有源化,为等离激元动态响应提供最底层的支撑。
图2 等离激元结构色板和大面积柔性样品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曹鸿涛团队高俊华博士,研究生胡海搏、臧睿等利用金属和陶瓷共溅射生长技术,制备了金属纳米线阵列/陶瓷复合超材料薄膜,纳米线阵列的特征几何尺寸可按需定制,工艺可控、可重复,如图1所示。由于贵金属/电介质界面数量巨大,从而引发了丰富的等离激元效应(金属/电介质界面处电磁波与自由电子耦合产生共振);另外,区别于传统的开放式结构(如微纳加工制备的纳米孔、柱、锥等),贵金属/电介质界面不与空气接触,是封闭式的等离激元微纳结构,客观上为显色稳定性和耐久性提供了结构保障。在此基础上,以复合超材料薄膜层为基本要素(Building block),构建了透明衬底/Building block layer/超薄介质gap层/金属镜面层的等离激元结构色膜系结构,如图1所示。通过制备参数作用下的材料微结构调控,在CMYK色坐标下实现了蓝绿、黄和品红基础色。同样地,在RGB色坐标下,实现了除红绿蓝三基色以外的丰富的颜色(图1和2),色域宽且色彩饱满,反射式显色对角度不敏感,甚至可构建超黑吸收。所制备的样品在大气环境下放置一年后,无论是颜色外观还是显色光谱均保持稳定,凸显了封闭式等离激元微纳结构的优势。为了提高红色、绿色显色的色彩饱和度,团队也提出了改进型的膜系结构。通过光学理论模拟结合高通量样品制备和参数提取,结果表明,新型等离激元结构显色源于纳米微腔的多模、多阶驻波的形成,通过调控等离激元微纳结构参数和横向等离激元共振模间的电磁耦合,在可见光波段形成选频吸收进而产生反射式显色。该研究所构建的结构色膜系在一个磁控溅射腔体中和室温条件下逐层沉积,衬底选择自由度高(可刚可柔,可导电可绝缘),图2展示了实验室设备条件下制得的幅面10cm×10cm的样品,鉴于磁控溅射沉积设备是半导体、光学膜工业常用的成熟装置,所以,研发的制备技术有望进行工业放大,利于加速推动等离激元材料的应用开发进程。
  该项研究与宁波大学、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开展了紧密的合作,相关工作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20, 2002287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fm.202002287)。以上工作得到浙江省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纳米实验室 高俊华)
      文章来源:宁波材料所
      曹鸿涛,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入选者,宁波市领军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入选者。招生方向:功能材料与纳米器件。 2001年硕士毕业于东北大学,2004于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取得工学博士学位。2004-2007年在瑞典皇家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3月加入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功能材料与纳米器件事业部,获得“团队行动”计划支持。长期从事薄膜材料的光学、电学性能调控研究工作,在微观结构、化学键合、电子结构、能带结构和缺陷态能级结构层次上深入理解物性调控机理的基础上,构筑多层薄膜堆叠的同质、异质结原型器件或组件,在外励的光、电信号作用下研究它们功能响应(电学、光学、光电和电化学性能等),从而引领在新型电子学器件、能量转化器(组)件、无源的功能性涂层等领域的应用。已在Appl. Phys. Lett., Phys. Rev. B, J. Phys. D,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J. Electrochem. Soc.等刊物上发表了二十余篇SCI论文,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0 17:17 , Processed in 0.156633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