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潘锋课题组在高性能锂硫电池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复制链接]

100

主题

142

帖子

27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5-5 07:00: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科技的不断进步对锂离子电池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电动汽车等大规模储能领域,需要能量密度更高、价格更便宜的新型锂离子电池。其中,锂硫电池作为一种多电子反应的锂离子电池,其能量密度(2600Wh/kg)和价格优势远远高于目前的磷酸铁锂和钴酸锂等商用电池,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锂硫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单质硫的导电性差、中间产物多硫化物具有穿梭效应、充放电过程中产生体积膨胀等。目前针对上述问题研究者们对硫正极的宿主材料提出一系列的优化策略,如通过多孔碳改善硫正极的导电性、通过氮元素掺杂提高对多硫化物的吸附等。但是各种手段所取得的效果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需要一种综合各种功能、更加行之有效的正极宿主材料。
      近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潘锋教授领导的清洁能源中心研究团队基于目前常见的MOF材料制备了一种担载钴纳米晶的氮掺杂的多孔碳笼作为新型锂硫电池的宿主材料,通过表征测试发现其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并借助包括XRD、SEM、TEM、XPS与DFT计算等多种手段揭示了性能优异的原因,阐明了Co纳米晶对锂离子扩散动力学、多硫化物的吸附及转化的积极作用,为制备新型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提供了思路。该工作近日发表在能源材料领域知名期刊《先进能源材料》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2020,10 (9), 1903550,IF=24.884)上。
该工作的新颖之处在于研究团队用高比表面积的ZnCo-MOF吸附葡萄糖小分子,然后在碳化过程中葡萄糖在MOF腔内优先碳化成SP2结构碳框架起到隔离钴金属和增强导电性的作用; 同时适当的载硫量能让~87 wt% 的活性硫材料负载在碳笼腔体内而不是表面,使硫与碳笼骨架保持强的相互作用。研究团队制备的高分散的钴纳米晶担载的氮掺杂的多孔碳笼对硫活性材料及多硫化物中间体具有多功能效应,包括导电性的提高、高载硫量、应力舒缓、锂离子扩散动力学的加快、催化多硫化物的快速转化以及对多硫化物中间体的超强吸附作用等等,它们能保证锂硫电池的高倍率性能和长循环寿命。
      同时,一系列的研究表明,相比石墨烯与和氮参杂结构,骨架中担载的高度分散Co纳米晶不仅有效地促进锂离子的扩散和多硫化物的氧化还原,其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多硫化物的吸收。该工作为过渡金属作为锂硫电池中多硫化物的高性能催化剂提供新的借鉴和参考。
本工作由潘锋指导完成,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博士生王睿和博士后杨金龙,肖荫果老师和潘锋老师为共同通信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材料基因工程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等项目的大力支持。
      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enm.201903550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
      潘锋教授(博导)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学院创院院长,  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高级访问科学家。1985年获北大化学系学士,1988年获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硕士,1994年获英国Strathclyde大学博士(获最佳博士论文奖),1994-1996年瑞士ETH博士后。潘锋教授目前聚焦“新材料基因组(高通量的计算、合成与检测及数据库系统)”的研发及用于“清洁能源及关键材料研发”,包括新型太阳能电池、热电发电、储能和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的跨学科的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具有十多年在国际大公司从原创基础研究到创新产品产业化的经历 。2011年创建北京大学新材料学院(深圳研究生院),2012年底作为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技术总负责,以北大新材料学院作为协同创新的枢纽,组织深圳市动力电池、材料、装备、研发等8家企业组成完整产业链创新群体,申请和承担了国家(3部委)重大专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创新工程项目,已圆满完成项目。2013年作为团队负责人获得广东省引进 “光伏器件与储能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创新团队”的重大项目支持。2015年任科技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与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级研发中心)主任。2016年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11家单位(8所大学+深圳超算+2家深圳百亿产值的电池企业)申报成功国家材料基因组平台重点专项(“基于材料基因组的全固态锂电池及关键材料研发”)。潘锋教授在SCI收录国外期刊发表近120多篇技术论文和书章,被Elsevier列为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之一,3项国际发明专利,30多项国内专利申请。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5 22:49 , Processed in 0.085861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