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左景林、丁梦宁:在二维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导电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复制链接]

112

主题

211

帖子

26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7 10:06:1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化学化工学院左景林教授课题组、丁梦宁教授课题组与南京师范大学兰亚乾教授课题组合作,在导电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开发出一种具氧化还原活性和高质子导电性的新型二维配合物材料,并在该材料中发现了一种基于“面内质子导电/界面赝电容耦合”的新导电机制。相关工作以题为“High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in a 2D MOF with Intrinsic Superprotonic Conduction and Interfacial Pseudo-Capacitance”的论文于2020年01月22日在Matter上在线发表(doi: 10.1016/j.matt.2019.12.018)。Matter杂志是Cell Press材料学科的旗舰期刊。化院博士后苏剑、研究生何雯和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李晓敏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左景林教授、丁梦宁教授与兰亚乾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美国西北大学孙磊博士也参与了本课题研究。
       兼具电子导电性和离子导电性的多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可能为新型燃料电池的设计、绿色能源技术以及半导体相关领域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以上研究团队密切合作,在拓扑指导合成的基础上,通过羧基基团的空间安置,利用四硫富瓦烯苯八羧酸配体(H8TTFOC)定向制备了一个具有高质子导电性的二维金属有机框架材料In-TTFOC(1.30 × 10−2 S cm−1 , 303 K, 98% RH)。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和变温质子导电研究等手段,证明In-TTFOC中更高的质子导电性来源于孔道中大量水分子、二甲铵阳离子和未配位羧基基团之间的协同作用,其质子导电机理为Grotthuss机理。他们在进一步研究In-TTFOC的电子导电行为时发现,该材料的质子导电可以完全转化为总电路的电子导电。通常情况下离子导电材料(如PEDOT等)与金属电极的接触界面会限制质子的进一步传导,因此单纯离子导电性需通过特殊机制实现进一步的界面电荷传递,最终转化成为总电路导电行为。通过固体电化学研究以及非线性I-V曲线的潜在关联,该研究团队指出In-TTFOC结构中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TTF配体在界面电荷传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具有电化学活性的TTF构筑基元在金电极与样品接触的界面可通过其自身氧化还原提供法拉第电流(即配体诱导赝电容)。基于此,他们在本文中提出了新颖的“离子导电/赝电容耦合”机理,解释了二维金属有机框架材料与金属电极界面上的电荷转移过程,这一机理为后续导电配合物多孔材料和器件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意义。该类同时具备有效的质子和电子传导的二维配合物材料可应用于新型功能电子器件、神经形态以及能源转化或存储器件中。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介观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技部量子调控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或资助。
      
       左景林,男,江西余江人,1968年8月出生。1990毕业于南京大学并获学士学位,专业是无机化学。97年获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导师为游效曾院士。毕业后留校工作。1996年和1998年分别赴香港大学化学系(支志明院士课题组)从事合作研究。2000年至2001年,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无机化学研究所W. A. Herrmann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洪堡基金资助)。2001年至2003年,美国哈佛大学化学和化学生物系博士后(R. H. Holm教授课题组)。现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7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分子及自旋体系中的量子调控”首席科学家(2007年);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
       丁梦宁,男,1986年出生,江西南昌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3年于匹兹堡大学化学系取得博士学位(师从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Sir J. Fraser Stoddart弟子,纳米传感专家Alexander Star教授),期间获匹兹堡大学杰出博士生奖,2013-2017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全球顶尖化学家/材料科学家段镶锋教授和黄昱教授)。期间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功能化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化学生物传感器和复杂体系下化学信号获取的应用。2017年起在南京大学担任教授。已在Science、Nature Commun.、Science Ad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Nano Lett.、ACS Nano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
         兰亚乾,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晶态材料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探索。2009年获得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10-2012年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博士后,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关西中心外国人特别研究员,2012年底加入南京师范大学。先后获得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江苏省“双创团队”领军人才、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江苏省“双创计划”高层次人才、江苏省特聘教授等人才称号。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曾获吉林省优秀博士论文,吉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第一),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独立工作以来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Chem. Soc. Rev.等期刊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100余篇,20篇论文影响因子在10.0以上。论文被他引8000多次,ESI高引论文14篇,个人H-index 49。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4 23:58 , Processed in 0.097987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