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4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首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揭晓 化学新材料领域6人入选

[复制链接]

61

主题

125

帖子

17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9-20 11:27: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9月20日,2019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共50位获奖人,每位获奖人将在未来5年获得由腾讯基金会资助的300万元人民币奖金。
本次,化学新材料领域共6人获奖,其中2人来自北京大学,另外4人分别来自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厦门大学。详情如下:


1.北京大学  陈鹏
陈鹏,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百人计划”研究员。200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07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并随后在Scripps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2009年回国,现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化学生物学系副主任,合成与功能生物分子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PI。 在独立工作中以“活细胞水平上的蛋白质化学修饰与调控”为主线,发展了蛋白质活体标记和操控的化学方法,并开展了这些新技术手段在生物体系中的应用。近五年共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包括Nature Chemistry 1篇、Nature Chemical Biology 2篇、J. Am. Chem. Soc. 5篇、Angew. Chem. Int. Ed. 3篇、Acc. Chem. Res和Chem. Soc. Rev.各1篇等。部分代表性工作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并被Nature Asia Pacific, 美国化学会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英国皇家化学会Chemistry World及Faculty 1000等专业学术媒体做了报道或推荐。此外,作为主编之一编写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科学前沿丛书》之《 化学生物学学科前沿与展望》一书,并组织了多次化学生物学领域的专题会议。目前担任《自然》出版集团Scientific Reports杂志的编委。曾获Elizabeth Norton研究奖 (2007),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2011),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2),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3)等荣誉。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并入选了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2.北京大学 马丁
马丁,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员。1996年四川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毕业。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美国国家高场实验室访问学生,2001-2005年牛津大学和Bristol大学博士后研究。200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研究室副研究员,2007年晋升研究员。2009年,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先进催化课题组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合成气转化、水活化、烃类选择转化和催化原位表征技术等方面研究,在费托合成、双金属催化体系、催化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发表SCI论文160余篇,他引4800余次,h-index 40。纳米催化项目获得2009年度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2014年度北京大学王选青年学者奖,2014年度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2014年度应邀担任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Catalysis Science & Technology副主编。2016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已在国际学术刊物Science、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Sci Rep、ACS Catal、Appl Catal B: Environ等发表论文180篇。

3.南开大学 王晓晨
王晓晨,男,南开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1)发展高效高选择性的新反应。(2)合成新型的有机配体 (包括单齿和多齿吡啶、卡宾、膦配体等),研究配体对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3)开发有经济效益的新型化学试剂

4.清华大学 王训王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化学系系主任,有机光电子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94-01年就读于西北大学,获本科、硕士学位;04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04-07年任清华大学化学系助理研究员、副教授,07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无机纳米材料化学研究,在无机纳米晶体新结构控制合成、形成机制及组装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共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兼任《化学学报》编委、《中国科学:化学》编委,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Advanced Materials,Editorial board member of Nano Research,Scientific Editor of Materials Horizon,Associate Editor of Science China Materials,Associate Editor of Science Bulletin,中国化学会副秘书长。曾获Hall of Fame ( Advanced Materials,2018)、国际溶剂热水热联合会ISHA Roy-Somiya Award ( 2018)、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2015)、首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青年科学奖(2015)、第八届“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知识创新奖”、2009年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9年“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5 IUPAC Prize for Young Chemists等奖励和荣誉。

5.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 游书力
游书力,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金属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6年获南开大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然后到美国Scripps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加入GNF研究所担任PI。2006年4月加入上海有机所工作,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6年入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发表SCI论文260余篇,被他引用12700余次,H-index为72,编著英文专著2部,授权专利30余项。曾获2015年RSC Merck Award、2016年中国青年科技奖、何梁何利基金青年创新奖和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等多个国内外奖项。
首次提出了催化不对称去芳构化概念,10余个催化剂和配体实现了商品化;受邀在国际会议上做大会或邀请报告70余次。目前任国际均相催化会议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IAB),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副秘书长。目前担任Chem,Chem. Commun.和ACS Catal.等10多个杂志编委或国际咨委,Top. Curr. Chem.丛书编辑,Organometallics,Sci. Bull.和Chin. J. Org. Chem.杂志副主编。


6.厦门大学 郑南峰
郑南峰,1977年生。厦门大学教授、博导,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1998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2005年在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获化学博士学位。2005-2007年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被聘为厦门大学特聘教授,2009年获国家杰青资助,2010年获聘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纳米表界面化学方面的研究,已在Science (3) Nature Nature Mater. (2) Nature Nanotech (2) Nature Commun. (8)Sci. Adv. J. Am. Chem. Soc. (34) Angew. Chem. (12)Adv. Mater. (5)等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被引12000余次,h-指数63。获美国化学会无机杰出青年科学家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日本东京大学Zasshi-kai讲席奖、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教育部青年科学奖等奖项。先后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6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并入选“中国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全国十名)。
现任ACS Central Science、Joule、Nano Research、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Small Methods、ChemNanoMat、中国科学-化学等(顾问)编委。

2019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
化学新材料领域
公开资料显示,“科学探索奖”是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大陆全职工作的、45周岁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一个公益性奖项。“科学探索奖”由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与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携手杨振宁、毛淑德、何华武、邬贺铨、李培根、陈十一、张益唐、施一公、高文、谢克昌、程泰宁、谢晓亮、潘建伟等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奖项启动资金由腾讯基金会资助。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125

帖子

17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1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9-20 22:10:18 | 只看该作者
能源环保奖
1.巩金龙
巩金龙,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士(2001年)、硕士(2004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化学工程专业博士(2008年),美国哈佛大学George Whitesides实验室博士后。现任天津大学北洋讲席教授、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团队负责人(PI),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团队负责人,天津市能源化工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绿色合成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首批“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础前沿类)首席科学家、英国皇家化学学会Fellow(FRSC)。

2.刘全有
刘全有,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
2.刘玮书
刘玮书,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1980年出生于四川内江,本科毕业于重庆大学,博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先后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波士顿学院、休斯顿大学、Sheetak 公司从事热电材料、电极界面、热电器件与系统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在PNAS、Energy Environ. Sci.、Adv. Energy Mater. 、Adv Fucnt. Mater.、Nano Energy、Acta Mater.、APL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篇,论文总引用超过3000 次,H 指数31。已获得中国国家专利12 项,申请国际专利1 项,美国专利3 项。参与两本热电材料领域专著中4个章节的书写。
4.王书肖
王书肖,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大气污染与控制研究所所长,2014年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区域多尺度嵌套高时空分辨率排放清单、多污染物多源分类减排 - 环境影响的非线性复杂系统模拟、基于环境效应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控制决策技术、大气汞排放与污染控制方面取得诸多成果 。
5.袁浩然
袁浩然,男,1981年11月出生,安徽庐江人,中共党员,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城乡矿山集成技术研究室副主任。袁浩然致力于有机废物清洁利用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工程开发,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课题、“973”子课题、科技支撑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SCI论文52篇,参与编著专著5部;授权发明专利25件,申请国际发明专利4件。

6.周欢萍
周欢萍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集中于稀土材料,半导体材料的多维度控制,包括纳米尺度(可控合成及生长机理、自组装),微米尺度(薄膜生长,缺陷钝化,界面调控)以及宏观尺度(器件构筑),及其在催化和能源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在Science、 Nature. Commun.、 J. Am. Chem. Soc.、Nano Lett.、Adv. Mater.、ACS Nano、Adv. Funct. Mater.、Appl. Phys. Lett.等材料、化学、物理及综合类的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累计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包括Science 2 篇;Nature. Commun. 1 篇,J. Am. Chem. Soc. 4篇; Nano Lett. 2 篇;Adv. Mater. 3 篇,Adv. Energy Mater. 3 篇,ACS Nano 3篇, Energy Environ. Sci. 2篇等。截止2015年6月被引用2500余次, 涵盖材料、化学、物理、纳米技术、能源、工程等多个学科。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所开发的薄膜生长及器件构筑的突破,被多家媒体报道(如science news),多篇综述评论为该领域的关键发现,亦因此多次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3

帖子

1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5
板凳
发表于 2019-9-21 11:43:28 | 只看该作者
前沿交叉

1.郭少军
郭少军博士,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及能源与资源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组部计划入选者,世界高被引科学家。郭博士于2005年在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于2011年1月获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分析化学家汪尔康研究员。2011年1月前往美国布朗大学化学系师从孙守恒教授。2013年6月入选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奥本海默杰出学者。2015年9月加入北京大学工学院。目前获得多项重要的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包括2014和2015年连续两年入选世界高引用率科学家,John Wiley&Son出版社的“Materials Views”专栏对申请人进行了专访 (2016. 01),2014年国家计划,2013年奥本海默杰出学者和2012年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等。
迄今已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 (1), Chem. Soc. Rev. (2), Acc. Chem. Res. (1), JACS (13), Adv. Mater. (7), Angew. Chem. (5), Nano Lett. (4), ACS Nano (12), Nano Today (1), Adv. Energy Mater. (3)和Energy Environ. Sci. (2)等共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和书章节4部,其中发表论文影响因子大于10的50篇 (通讯/第一作者影响因子大于10的35篇)、ESI Top 1%高引用率文章34篇、ESI Top 0.1%热点文章7篇、亮点文章5篇、封面文章6篇、VIP文章3篇、单篇引用超过100次的34篇和超过600次的3篇。36次被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 Science News, Science Daily, Materials Today, Nano Energy和Physics News等多家刊物和网站专题评论。发表文章已被引用近13000次,H指数为60。



2.郭雪峰
郭雪峰,北京大学教授,杰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和 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01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4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4~200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纳米中心、化学系和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入职北京大学。主要从事分子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发展了制备碳基电极的稳定单分子器件的突破性方法,构建了国际首例稳定可控的单分子电子开关器件,发展了单分子电学检测新技术,开拓了单分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的新领域。已发表包括2篇Science 在内的SCI论文147余篇(IF>10,57篇),引起了科学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Scientific American》、《Nature》、《Science》等期刊和媒体以不同的形式亮点报道过25余次,应邀在Chem. Rev. 、Acc. Chem. Res.和Chem. Soc. Rev.等国际权威期刊上撰写邀请综述多篇,表明这些工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是世界上能开展单分子电子学研究为数不多的几个代表性课题组之一。拥有或申请了国际国内专利14项,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日本化学会“The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Award”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奖励。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项目、重点项目和杰青项目。



3.李栋
   李栋博士是国家“青年##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技术英才类获得者,从事生物光学成像技术开发与应用,特别是适于活体,高速,低漂白成像的超分辨率显微镜,以及多光子荧光组织成像技术,并结合单分子成像与追踪。


4.李铁风
李铁风,博士,2003-2007年在浙江大学工程力学系攻读并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07-2012你·年保送进入浙江大学应用力学攻读并获得固体力学博士学位,师从杨卫院士。2009-2011年获得国家公派留学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资助,赴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应用科学与工程学院进行博士联合培养,师从锁志刚院士。2012年8月份进入浙江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工作,为浙江大学杨卫院士研究团队主要骨干,加入浙江大学软物质科学研究中心,负责建设完成浙江大学软材料力学与器件控制实验室,现为该实验室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软物质力学(Soft Matter Mechanics),智能材料结构设计(Smart Material& Stuctures)、复合材料力学(Mechanics of Composite Materials),新型三维快速成型系统(3D Printer)等,在智能软材料力学、智能结构、复合材料建模与模拟等方面做出了重要成果。首次提出并实现控制力电失稳完成极大电致变形的驱动理论,创造了介电橡胶电致变形(1692%)的世界记录;该理论对柔性智能材料的应用产生了重大影响。两篇研究论文分别被软物质研究顶级期刊《Soft matter》作为封面文章刊登;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被固体力学最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收录。在《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十余篇,论文引用170多次。


5.蒋兴宇
蒋兴宇,南方科技大学教授,1999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2004年于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取得博士学位,师从美国两院院士George Whitesides教授。2005年开始任职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 2018 年开始任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蒋兴宇研究员2010年获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3年获中组部“万人计划”拔尖青年、201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发表论文200多篇。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微流控芯片和纳米生物医学。任Nanoscale(影响因子7.3)副主编。


6.陆朝阳
陆朝阳,男,1982年12月出生,浙江东阳人,九三学社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11年初,他在剑桥大学完成了博士答辩后,未做一刻停留,随即回国组建固态量子光学实验室,致力于发展和国家信息安全密切相关的量子信息技术,28岁成为中国科大最年轻的教授。


他回国后潜心于科研工作,成果多次入选我国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新闻”、英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国际物理学年度突破”(这是中国本土的成果第一次入选该荣誉)、和美国光学学会评选的“年度国际光学重大进展”。2015年,他和导师潘建伟等一起获得了中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16年,他入选美国光学学会Fellow,并被《自然》评为“中国科学之星”。2017年,他获得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5 06:11 , Processed in 0.086070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