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41|回复: 3

[材料资讯]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龙亿涛

[复制链接]

17

主题

24

帖子

4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4
发表于 2019-4-14 09: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龙亿涛,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7年回国在华东理工大学组建光电分析化学课题组,搭建了纳米通道单分子分析装置、纳米光谱电化学检测装置等分析平台,研究方向包括单分子分析、单纳米粒子光谱电化学、含醌仿生界面传感和环境污染物现场快速检测等。目前承担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重大仪器专项等课题。已发表包括Nature子刊、JACS、Angew Chem和Chem Soc Rev的SCI论文180多篇, 取得专利12项。ACS Sensors副主编,兼任<化学学报>、<分析化学>、Theranostics、Microchimica Acta编委和RSC Advances顾问编委。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英国Bath大学、Birmingham大学(2014-2017)和加拿大Western大学(2014-)访问教授。

龙亿涛

龙亿涛

龙亿涛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RSC)
龙亿涛汉族,男 1967年 7月生
教授 博导;现为美国化学学会、加拿大化学学会会员,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项目主持人, 2009年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2011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3年教育部“长江学者”。


2014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学术带头人
2014年”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第十一届庄长恭吴蕴初化学化工科技进步奖提名奖,
2014年获得上海市育才奖
2010-2014年度上海市侨界杰出人物提名奖
2013年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
2016年自然科学奖《功能化界面电荷传输过程中的电分析化学基础研究及其应用》龙亿涛,花建丽,应佚伦,马 巍,武文俊 华东理工大学
2015年龙亿涛被评为中央中青专家和国家千百万人才称号
2016年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1985年-1989山东大学化学系本科
1989年1999江苏省疾病控制中心技师,主管技师
1993年1998南京大学化学系 分析化学专业 获硕士、博士学位
1999年2001德国Heidelberg大学应用物理化学研究所博士后
2001年2005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学 & Alberta大学,Research Associate
2006年-2007 美国UCBerkeley分校, Associate Specialist
2007.09-2018.12,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9.01-今,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化学学报》编委,国际学术期刊MicrochimicaActa(IF=3.03)编委, Chemistry Central Journal(IF=3.28) 分析化学专栏编辑,编委,Theranostics杂志编委,中国化学会有机分析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实验室兼职研究员,美国化学会会员。
近日,英国皇家化学会旗舰期刊Chemical Science宣布龙亿涛教授成为该期刊新任副主编,将负责处理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及电化学方面的投稿。此次加入 Chemical Science编辑团队的新成员还包括多伦多大学 Andrei Yudin教授,意大利技术研究院 Paolo Melchiorre 教授, 马克斯-普朗克化学能源转化研究所 Serena DeBeer教授和京都大学 Toshiharu Teranishi 教授。

研究方向
纳米光谱电化学,纳米通道单分子分析,仿生界面,生物醌合成与电化学,自组装体系的弱相互作用分析技术,环境污染物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及系统。

主要学术成绩
主持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国际合作等科研项目13项;近五年以通讯或第一作者身份在Nat Methods、Nat Protocols、J Am ChemSoc、AngewChemInt Ed、ChemSoc Rev 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篇(IF>5:29篇;IF>9:7篇),他引1112次;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9项,其中已授权3项,参编专著3部(英文1部)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界面光电分析化学基础研究”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获得立项批准, 研究群体依托“结构可控先进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龙亿涛教授担任群体项目负责人。

研究兴趣
发展新型电化学测量方法,以揭示单分子特征和动态。包括纳米孔道单分子电化学分析、生物界面光谱电化学和集成生物传感器。

  • Meng-Yin Li, Ya-Qian Wang, Yi-Lun Ying, and Yi-Tao Long*;Revealing the transient conformations of a single fl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 using an aerolysin nanopore. Chem. Sci. 2019, DOI: 10.1039/C9SC03163D.
  • Yi-Lun Ying, and Yi-Tao Long*; Nanopore-Based Single-Biomolecule Interfaces: From Information to Knowledge. J. Am Chem. Soc. 2019, 10.1021/jacs.8b11970.
  • Zheng-Li Hu, Meng-Yin Li, Shao-Chuang Liu, Yi-Lun Ying* and Yi-Tao Long*: A lithium-ion-active aerolysin nanopore for effectively trapping long single-stranded DNA. Chem. Sci. 2019, 10, 354-359.
  • Zi-Xuan Wei, Yi-Lun Ying*, Meng-Yin Li, Jie Yang, Jia-Le Zhou, Hui-Feng Wang*, Bing-Yong Yan and Yi-Tao Long: Learning shapelets for improving the single-molecule nanopore sensing. Anal. Chem. 2019, 91, 10033-10039.
  • Fu-Na Meng, Yi-Lun Ying*, Jie Yang, and Yi-Tao Long*: A Wild-Type Nanopore Sensor for Protein Kinase Activity. Anal. Chem. 2019, 91, 9910-9915.
  • Yao Lu, Xue-Yuan Wu, Yi-Lun Ying*, and Yi-Tao Long*: Simultaneous single-molecule discrimination of cysteine and homocysteine with a protein nanopore. Chem. Commun. 2019, 55, 9311-9314
  • Jia-Jun Wang, Jie Yang, Yi-Lun Ying, and Yi-Tao Long*: Nanopore-Based Confined Spaces for Single-Molecular Analysis. Chem. Asian. J. 2019, 14, 389-197.
  • Kai-Pei Qiu, Tano Patrice Fato, Bo Yuan, and Yi-Tao Long*: Toward Precision Measurement and Manipulation of Single-Molecule Reactions by a Confined Space. Small. 2019, 15, 1805426-1805440.
  • Rui Gao, Yao Lin, Yi-Lun Ying*, Yong-Xu Hu, Su-Wen Xu,Lin-Qi Ruan, Ru-Jia Yu, Yuan-Jie Li, Hao-Wen Li, Ling-Fei Cui, and Yi-Tao Long: Wireless nanopore electrodes for analysis of single entities. Nat. Protoc. 2019, 14, 2015-1035.
  • Ru-Jia Yu, Yi-Lun Ying*, Rui Gao, and Yi-Tao Long: Confined Nanopipette Sensing: From Single Molecules, Single Nanoparticle, to Single Cells.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3706-3714.
  • Si-Min Lu, Yuan-Jie Li, Jian-Fang Zhang, Yan Wang, Yi-Lun Ying, and Yi-Tao Long*: Monitoring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Catalyzed by MoS2 Quantum Dots on a Single Nanoparticle Electrode. Anal. Chem. doi: 10.1021/acs.analchem.9b02364
  • Si-Min Lu, Yi-Tao Long*: Confined Nanopipette-A new microfluidic approach for single cell analysis. Trac-Trend. Anal. Chem. doi:  10.1016/j.trac.2019.05.050
  • Shao-Chuang Liu, Qiao Li, Yi-Lun Ying, and Yi-Tao Long*: Detection of structured single-strand DNA via solid-state nanopore. Electrophoresis. 2019, 40, 2112-2116.
  • Mahmoud Elsayed Hafes, Hui Ma, Wei Ma*, and Yi-Tao Long*: Unveiling the Intrinsic Catalytic Activities of Single Gold Nanoparticle-based Enzyme Mimetrics.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6327-6332.
  • Mahmoud Elsayed Hafes, Hui Ma, Yue-Yi Peng, Wei Ma*, and Yi-Tao Long*: Correlated Anodic-Cathodic Nanocollision Events Reveal Redox Behaviors of Single Silver Nanoparticles. J. Phys. Chem. Lett. 2019, 10, 3276-3281.
  • Jun-Gang Wang, Xin Hua*, Hai-Lun Xia, and Yi-Tao Long*: Pore Confined Liquid-Vacuum Interface for Charge Transfer Study in an Electrochemical Process. Anal. Chem. 2019, 91, 3195-3198.
  • Kai-Pei Qiu*, Tano Patrice Fato, Pei-Yao Wang, and Yi-Tao Long: Real-time monitoring of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s on single nanoparticles by dark-field and Raman microscopy. Dalton Trans. 2019, 48, 3809-3814.
  • Hao-Wen Li, Xin Hua*, and Yi-Tao Long: Graphene quantum dots enhanced ToF-SIMS for single-cell imaging. Anal. Bioanal. Chem. 2019, 411, 4025-4030.
  • Fato Patrice Fato, Da-Wei Li, Li-Jun Zhao, Kai-Pei Qiu*, and Yi-Tao Long: Simultaneous Removal of Multiple Heavy Metal Ions from River Water Using Ultrafine Mesoporous Magnetite Nanoparticles. ACS Omega. 2019, 4, 7543-7549.
  • Rui Gao*, Ling-Fei Cui*, Ling-Qi Ruan, Yi-Lun Ying, Yi-Tao Long(2019). A Closed-Type Wireless Nanopore Electrode for Analyzing Single Nanoparticles. J. Vis. Exp.(145), e59003, 10.3791/59003.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24

帖子

4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4
 楼主| 发表于 2019-4-14 09: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龙亿涛

龙亿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43

帖子

6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1
发表于 2020-11-2 17: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纳米孔道电化学是一种非标记、高通量、高分辨的单分子分析方法。生物纳米孔道通过构建与单个分子尺寸相匹配的单个蛋白质分子界面,电化学限域捕获单个分子。由于空间占位效应以及单个分子与孔道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纳米孔道限域空间内离子流量发生改变,通过解析产生的皮安培(pA)级瞬态离子电流信号,从而获取分子个体的种类、结构、动态行为等信息,现已在科学研究、基因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将发展迅速、具有重大推广前景的前沿科学技术及时介绍给本科学生、转化为本科教学内容,保持课程内容先进性是化学化工学院“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化学化工学院龙亿涛团队努力实践,遵照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要求,应佚伦教授、胡正利博士等团队成员结合团队在纳米孔道单分子测量方面所取得的国际先进成果,积极加入到南京大学设立的“科研融合型”高阶综合设计实验课程教改项目研究中。在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张剑荣教授的指导下,和余晓冬副教授、孔璇凤老师紧密合作,依托南京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通过构建高稳定性生物纳米孔道、发展高抗干扰能力的微弱电流检测装置、建立高重现性实验方法,设计出一套在本科化学实验室可进行单分子分析的实验装置和原理方法,使得本科学生在实验课堂上通过离子流差异性测量即能从混合样品中对具有一个碱基差异的poly(dA)4和poly(dA)5分子进行逐一识别。

纳米孔道

纳米孔道
图1:纳米孔道单分子电化学测量原理与主要实验步骤
    “仪器分析实验”是化学类专业的核心平台课程,也是南京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为生物、环化、地学及匡亚明基础学院等本科学生开设的基础课之一,包含有基础实验和设计实验两类实验项目。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交流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龙亿涛团队基于前沿科研成果,将化学、生物、信息等知识交叉融合,以兴趣为导向,引导并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灵活思考、打破常规科研视角,激发科研潜能,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和自主实验,从不同角度建立基础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前沿研究并轨。课程把“教、学、行、思、辩“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科研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在自主设计仪器分析实验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方面,对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迈出重要一步。

纳米孔道

纳米孔道
图2:纳米孔道单分子实验学习与课堂讨论
        该课程项目获得了南京大学“科研融合型”高阶实验课程培育项目经费资助,相关教学成果以“A Course of Hands-on Nanopore Experiments for Undergraduates: Single-Molecule Detection with Portable Electrochemical Instruments”为题,近期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化学教育杂志《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上(J. Chem. Educ. 2020, DOI: https://doi.org/10.1021/acs.jchemed.0c00389)。
       全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chemed.0c0038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主题

97

帖子

14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3
发表于 2022-8-31 17: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蛋白质是执行生命功能的基石,组成其多肽的氨基酸多为L型手性构型。手性位点差异所形成的差向异构体与疾病密切相关,也是现今多肽类药物合成中难以检出的杂质。通常液-质联用技术是鉴定分子手性的主要手段,但是该方法仅能区分少数含D型手性氨基酸的多肽差向异构体,其原因是L/D型氨基酸酶的酶切位点比较有限。此外,由于单个位点的氨基酸异构化往往较难改变整个多肽分子的手性特征,圆二色性光学方法也较难识别多肽的差向异构体。纳米孔道电化学技术作为一种无标记、高通量的单分子检测手段,可根据不同待测物分子穿过纳米孔道时产生的阻断电流特性,从而在单分子水平上获得待测物的重要化学信息。然而,实现单个多肽分子中的手性氨基酸序列分辨仍面临巨大挑战。
        针对这一挑战,南京大学龙亿涛/应佚伦团队长期聚焦于纳米孔道内电化学测量传感机制的创新与理解(JACS Au 2021, 1, 7, 967-976; Angew. Chem. Int. Ed. 2021, 60, 24582; Chem. Sci., 2022, 13, 2456-2461),与德国Jacobs University合作,利用细菌外膜通道OmpF孔道内天然多肽折叠结构形成“非对称立体限域空间”,在孔道内构建了横向不对称静电场,从而在限域空间内诱导单个多肽分子上每一个氨基酸侧链翻转,形成了可测量的特征离子流电信号,建立了单个多肽分子差向异构体序列分辨新方法。

纳米孔道

纳米孔道
图1 OmpF纳米孔道的单个多肽传感测量机制。
       进一步,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了OmpF孔道灵敏区横向不对称静电力诱导的氨基酸残基取向变化过程。系列多肽单分子电化学实验表明,这一普适性的测量方法可被应用于分辨手性精氨酸(L/D-Arg)、天冬氨酸(L/D-Asp),丝氨酸(L/D-Ser)以及非天然氨基酸1,2,3,4-四氢异喹啉-3-羧酸(L/D-Tic)等在多肽中的位置及数量,建立了每一种多肽差向异构体的离子流指纹谱库。为验证方法,在混合体系中定性定量分析了阿尔茨海默症致病β-淀粉样多肽片段及其D-Asp1差向异构体,和缓激肽B2受体艾替班特药物HOE 140及其D-Ser7差向异构体。该纳米孔道单分子电化学方法无需对多肽样品做任何标记等处理,通过肉眼可分辨的电信号即可实时鉴定多肽样品中的低丰度差向异构体,具有极高的手性氨基酸分辨能力及分析效率。

纳米孔道

纳米孔道
图2 OmpF纳米孔道用于实际样品的定性及定量检测。
        相关成果以“Identification of Single Amino Acid Chiral and Positional Isomers Using an Electrostatically Asymmetric Nanopore”为题,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DOI: 10.1021/jacs.2c03923)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2c03923。南大化学化工学院一年级直博生高凡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应佚伦教授和模拟计算合作者德国Jacobs University的Mathias Winterhalter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系列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21922405)、重大项目(22090050)和中德合作交流项目(M-0143)的资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3-28 18:37 , Processed in 0.152215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