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刘永坦:为国筑起“海防长城”

[复制链接]

22

主题

36

帖子

4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8 11:00:5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物小传:刘永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和技术奠基人、引领者,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率领团队全面自主创新,实现对海新体制探测理论、技术的重大突破,在工程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他凝聚了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培养了两院院士等一大批科技英才,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继续为筑起“海防长城”贡献力量。



如果有一件事情,没有人做成过,也不知能不能做成,你会不会选择去做?

37年前,在面临这样的抉择时,有一个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做,并且坚持把它做成了。他,就是我国雷达技术与信号处理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

1月8日,因对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研制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82岁的刘永坦站上了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

面对荣誉,老人始终很谦逊,他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做成了点事。这份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的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中国也必须要发展这样的新体制雷达”

1981年秋天,45岁的刘永坦心中萌生了一个宏愿——开创和发展中国的新体制雷达。

当然,这个宏愿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自此前他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的一段经历。

伯明翰大学电子工程系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先进的试验设备,也聚集着一大批雷达技术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刘永坦的导师谢尔曼便是其中之一。

那时谢尔曼正主持一项重大科研项目“民用海态遥感信号处理机”的研制工作,刘永坦有幸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他对雷达有了全新的认识,萌发了为国家研究新体制雷达的设想。

“传统的雷达虽然有‘千里眼’之称,但也有很多还‘看’不到的地方。”刘永坦说,“因此,西方几个大国都在致力于研制能够看得更广更清的雷达。”

刘永坦所说的这种“超级”雷达就是新体制雷达,它被俄罗斯人称为“21世纪的雷达”。当今世界的千余种雷达中,新体制雷达不仅代表着现代雷达的一个发展趋势,而且对航天、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国防等领域也都有重要作用。

随着研制工作的不断推进,刘永坦对新体制雷达的认识也逐渐加深,也越来越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中国必须要发展这样的新体制雷达!这就是我一定要做的!”刘永坦说。

说干就干!回国后,刘永坦立马开始着手筹备。

可当他提出这个大胆设想时,却没有多少人能够相信和支持。“大家都劝我说雷达领域有很多的事可以干,为啥偏要干这个?这样的研究风险太大、周期太长,很可能把时间和精力都搭进去了却一事无成。”

的确,这项技术难度太大。对海观测时,雷达总会面临到各种各样的干扰,比如海浪杂波,无线电信号,如何从中提取出微弱的目标信号是世界级难题。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内曾经对这种新体制雷达技术进行过尝试,但最终未获成果。国外也还没有人做成功过。

但是刘永坦仍旧不改初衷,他坚信新体制雷达技术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这项技术对我们国防和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我们如果不去研究掌握,等别的国家发展了,我们再去跟人家,那肯定是要落在别人后面的。”


一场填补国内空白、从零起步的攻坚战

这注定是一场填补国内空白、从零起步的攻坚战。

首先要过的一道关是争取国家的经费支持。

1982年初春,刘永坦专程赶赴北京,向当时的航天工业部预研部门领导汇报,详实地介绍了当时发达国家新体制雷达发展的动态,并畅谈了自己的大胆设想。

那一年里刘永坦频繁往返于北京和哈尔滨之间,给各个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专家进行讲解。

刘永坦说:“真的是有相当多的时间在往北京跑,一年大概有200多天都是在外面。”

最终,在刘永坦的努力争取下,新体制雷达研制项目获得了航天工业部经费支持,得以立项。

得到支持后,刘永坦立即组织团队进行了细致的策划和准备,拟定出了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

接下来的战斗更加艰苦卓绝。

除了基本思路外,刘永坦根本找不到多少资料,更没有相关的技术可供借鉴。

一切从零开始。设计—试验—失败—总结—再试验……反反复复

经过团队8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数千次实验、数万个测试数据的获取,新体制雷达的主要关键技术获得了突破,从预研项目被正式列为国家科技应用与基础研究项目。

刘永坦团队在获得理论突破后,很多人觉得他们完全可以“见好就收”了

但是,刘永坦认为仅仅“纸上谈兵”是不够的,国家真正需要的是有实际意义的实用化新体制雷达。“这些理论成果倘若不能变成真正的应用,那无疑就像是一把没有开刃的宝剑,好看却不中用,这对国家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和损失。”

于是,他又带领团队继续奋战。

1989年,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建成。

1990年,完成中国首次对海远程目标探测试验。

1991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1年,成功研制出国际领先的新体制对海远程探测雷达。

2015年,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37年间,在刘永坦和团队成员们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攻关下,中国的新体制雷达终于从梦想成为现实,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

“我们团队的队员尽管清贫,却干得有劲、觉得光荣”

在接受采访时,刘永坦一再强调,新体制雷达研制成功离不开国家支持和团队协作,是大家的集体智慧结晶。

在这37年间,当刘永坦一次又一次做出为大义舍小利的决定时,团队成员们从来都是义无反顾地全力支持和配合。

团队骨干许荣庆、张宁、权太范、邓维波、于长军、马子龙、张庆祥等人都表示:刘老师艺高胆大,又善于团结大家一起协力攻关,我们跟着刘老师干有信心。

的确,刘永坦敢于迎难而上、挑战自我的气魄,在困境中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的决心早已润物细无声般深深植根于团队每一个成员的心中。

“这些家在哈尔滨的团队成员,每一次去外场常常要干两三个月才能回去休整几天。”刘永坦说,“能为国家的强大作贡献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和使命。国家把这么重要的项目交给我们做,这是我们最大的荣耀,所以我们团队的队员尽管清贫,却干得有劲、觉得光荣。”

如今,刘永坦的团队已从最初的6人攻关课题组发展成了三十人的大团队。尽管已经斩获诸多大奖,但团队前进的脚步仍在继续。

刘永坦说:“接下来我们希望能把现有的新体制雷达能进行小型化,使得它的应用更加灵活、广泛。”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5 11:37 , Processed in 0.097870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