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03|回复: 4

[专家学者] 中山大学材料学院杨国伟教授

[复制链接]

58

主题

65

帖子

10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1
发表于 2017-3-5 17: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杨国伟教授个人基本简介:
          职  称: 教授
          学  位: 博士
         毕业学校: 清华大学
         联系电话: 020-84113692
         电子邮件: stsygw@mail.sysu.edu.cn
         主要经历:
         1986年毕业于郑州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获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学位,
        2000-2002在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物理系和美国能源部Frederick Seitz材料研究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
         2002年8月为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及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和材料物理与化学和凝聚态物理博士生导师,
         2015年12月为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及材料物理与化学和凝聚态物理博士生导师。在中山大学任职期间, 2004.4-6任德国Leipzig University物理系客座教授;2006.5-8任法国Toulouse国家科研中心材料实验室客座教授;2009.1-3任日本Tsukuba国立材料科学研究所JSPS外国人研究员;2013.7-9任英国King's College London物理系高级研究学者。
        科研任职:中山大学纳米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行政任职:中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学科方向:
        所在学科:材料物理与化学;凝聚态物理.
       研究方向: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材料生长的物理基础;低维材料物理与器件.
       荣誉获奖:
       2002年入选中山大学“百人计划”
       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6年入选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
       2006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2007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8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2009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1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2年获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2012年入选广东省首批“南粤百杰培养工程”
       2012年获中山大学第二届“芙兰奖”
       2013年任(973)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2015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主要兼职:
       学术兼职: 1.《科学通报》编委 2.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 3.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4.清华大学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代表论著:
       近年在 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 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SCI他引4000余次,应邀在材料科学重要综述刊物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和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 Reports,以及化学科学重要综述刊物Chemical Reviews 等撰写综述论文介绍自己关于亚稳纳米相生长的热力学理论、液相激光熔蚀及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纳米材料表面与界面能理论,以及纳米结构生长的热力学理论等方面的系统工作。代表性论文如下: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主题

140

帖子

16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2
发表于 2017-3-10 17: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国伟教授研究组在微-纳光子学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杨国伟教授研究组最近在新型全介质纳米结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集团出版的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SCI影响因子13.6)。
           在纳米光子学领域,实现纳米谐振腔与激子之间的有效耦合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传统的光子晶体结构相比,等离激元纳米结构(plasmonic nanostructure)能够突破衍射极限,获得有效近场增强。但是,优异的等离激元纳米结构都是基于贵金属如金和银等,可见光区欧姆损耗较大、组装工艺复杂、成本较高。因此,超越贵金属,探索新的材料和结构已经成为目前纳米光子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而全介质材料(all-dielectric materials)被认为是超越贵金属的新一代纳米光子学材料。高折射率全介质纳米材料的提出带来了实现纳米尺度光捕获的新方法,但是如何实现全介质纳米结构与激子的有效作用还是个未知数。针对这一问题,杨国伟教授研究组的博士生严佳豪首次提出了高折射率全介质纳米结构即硅纳米凹槽可以用于实现与激子的有效耦合,并产生散射暗态。他们将染料J聚集体旋涂在硅纳米凹槽上方,利用硅纳米凹槽所独有的漏磁共振模与激子偶极振子形成有效电磁耦合,从而实现对激子辐射的方向性裁剪。进一步,他们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入手,对比了不同全介质纳米结构耦合效应的强弱,并证实了拥有漏磁共振模的硅纳米凹槽能够获得更显著的Fano效应。重要的是,在不依赖近场增强的情况下,这种单方向性的散射“暗态”为产生Fano共振、Rabi劈裂等耦合效应带来了新方法。这些发现揭示了硅纳米凹槽作为一种新型全介质纳米结构与激子的复合光学系统将在今后硅基光子芯片的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关成果已经于2017年1月27日发表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6, e16197 (2017)。

纳米谐振腔与激子之间的有效耦合

纳米谐振腔与激子之间的有效耦合

        本研究得到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大力资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5

主题

309

帖子

39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6
发表于 2017-3-21 09: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国伟教授研究组在纳米制备技术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最近,他们应邀为国际材料科学权威综述刊物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SCI影响因子31) 撰写综述论文系统介绍他们相关研究成果。

        纳米材料制备是纳米科学技术研究的核心问题,因为新纳米材料的获得是探求其奇异物性和拓展其潜在应用的物质基础。杨国伟教授研究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国际上率先将激光与液-固界面的相互作用引入亚稳纳米材料的制备中,发展了独特的液相激光熔蚀(laser ablation in liquids, LAL)纳米制备技术,其优点主要表现在:(1)这是一种化学上相对“简单和干净”的非平衡制备纳米材料新方法,不需要任何催化剂和复杂的初始材料(化学前驱物),属于绿色合成。尤其是可以在温和环境(室温常压)中产生局域的极端条件(远离平衡态)进行特种纳米材料制备诸如高温高压相等亚稳相纳米材料制备;(2)特殊的反应空间使得合成的纳米材料可以是化合物即组份分别来自于固体和液体,从而为科学家针对基础或应用的需要而对所合成的纳米材料进行有效的组份设计提供了可能;(3)可以通过对激光参数、液体环境和靶材料的设计,来对所制备的纳米材料尺度、形貌、结构和缺陷/杂质态进行调控;(4)可以通过外场如(电场、磁场、温度场和化学反应)的引入,原位地对功能纳米结构的组装进行操纵,实现纳米材料的合成与随后的纳米结构原位组装一步完成。经过二十年的发展,目前LAL已经被国际公认为一种重要的极具发展潜力的纳米制备新技术。例如欧洲光学会发起和组织了两年一次的系列国际LAL专题会议(EOS Conference on Laser Ablation and Nanoparticles GEneration in Liquid, ANGEL,ANGEL2010瑞士、ANGEL2012意大利、ANGEL2014日本、ANGEL2016德国、ANGEL2018法国)。杨国伟教授研究组也被国际同行公认为是LAL纳米制备技术的主要“开拓者”(pioneer),他们的许多工作被国际同行认为是该领域开创性的(pioneering)。杨国伟教授应国际材料科学领域最具权威综述刊物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邀请撰写了国际上第一篇介绍LAL基本过程及在纳米材料制备中应用的综述论文(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52 (2007) 648);新加坡Pan Stanford出版社邀请杨国伟教授作为唯一Editor编辑出版了国际上第一本关于LAL纳米制备的学术专著(Laser Ablation in Liquid: Principle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in Nanomaterials Preparation and Nanostructures Fabrication, Edited by G. W. Yang, Pan Stanford Publishers, Singapore, 2012 (ISBN 978-981-4310-95-6)),来自包括德国、英国、法国以及日本在内的世界上十个国家的数十位此领域杰出的科学家为此专著撰文。国际著名材料化学家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Barcikowski教授最近发表在Chemical Reviews (DOI: 10.1021/acs.chemrev.6b00468) 的关于LAL纳米制备技术的综述论文中充分肯定了杨国伟教授研究组对LAL发展的贡献:“杨研究组贡献了国际上关于LAL纳米制备技术及相关合成机理的第一篇综述论文和第一本学术专著。”
        近年,杨国伟教授研究组在LAL纳米制备技术领域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他们发展了一系列外场(电场、磁场、电化学和温度场等)辅助LAL方法并用于多种功能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制备和组装,例如他们采用LAL技术在国际上第一次合成了自然界中的第三种碳即一维sp杂化结构碳原子构成的白碳(Science Advances 1 (2015) e1500857);他们将LAL方法应用于纳米光子学的全介质材料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证实了全介质材料纳米结构的磁致光透明(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MIT)效应(Nature Communications 6 (2015) 7042)等等,这些研究展现了LAL在新型功能纳米材料制备方面的巨大应用潜力。因而,杨国伟教授研究组再次应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邀请撰写综述论文介绍他们最近十年在LAL领域的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该文已于2017年2月14日在线出版(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 DOI: 10.1016/j.pmatsci.2017.02.004)。

        本研究得到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联合基金、以及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的大力资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

主题

113

帖子

14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5
发表于 2018-8-14 14: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Sci. Adv.:碲纳米粒子用于宽带太阳能收集和高效光热转换

中山大学杨国伟课题组合成出宽尺寸分布的碲(Te)纳米颗粒,制备成的宽带吸收体可以在整个光谱中吸收超过85%的太阳辐射。太阳光捕获器器的温度可在100秒内从29 °C增加到85 °C。通过将Te纳米颗粒分散到水中,在78.9 mW/cm2的太阳辐射下,水蒸发速率提高了三倍。


碲纳米粒子用于宽带太阳能收集和高效光热转换

碲纳米粒子用于宽带太阳能收集和高效光热转换

Ma C, Yan J, Huang Y, et al. The optical duality of tellurium nanoparticles for broadband solar energy harvesting and efficient photothermal conversion[J]. Science Advances, 2018.
DOI: 10.1126/sciadv.aas9894
http://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4/8/eaas9894.abstrac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主题

162

帖子

21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4
发表于 2018-8-23 0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白碳的制备、结构和物性研究
批准号        51832011        学科分类        新型碳功能材料 ( E020603 )
负责人        杨国伟        职称                单位名称        中山大学
资助金额        300万元        项目类别        重点项目        起止年月        2019年01月01日 至 2023年12月31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3-29 17:50 , Processed in 0.094577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