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70|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于吉红

  [复制链接]

73

主题

85

帖子

9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7 14:27:0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于吉红,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于吉红院士1985年至1995年在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6年至1998年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和日本东北大学物理系做博士后研究。1999年晋升为教授,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7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为Chem. Sci.副主编,Chem, ACS Cent. Sci., ACS Mater. Lett., Inorg. Chem.,Mater. Horiz.,EnergyChem, Natl. Sci. Rev.等期刊编委/顾问编委,国际分子筛协会理事、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分子筛专业委员会主任。

姓名:于吉红        性别: 女
出生年月:1967-1-0        
工作单位:吉林大学
所在院系: 化学学院        
职称:教授              
招生专业:070301无机化学
研究领域:无机微孔晶体材料的合成化学与分子工程学研究        
是否兼职:        否

个人简介
  主要学历:
  1985.09-1989.07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学士
  1989.09-1992.07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硕士
  1992.09-1995.07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博士
  主要学术经历:
  1995 - 1997 吉林大学 讲师
  1996 - 1997 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 博士后
  1997 - 1998 日本东北大学物理系 博士后
  1997 - 1999 吉林大学 副教授
  1999 - 现在 吉林大学 教授
  2001 - 现在 吉林大学 博士生导师
  2004.6 - 2004.8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 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介绍
  1. 新型无机微孔晶体材料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采用水热/溶剂热、微波、组合化学等合成途径,开发具有特殊孔道结构(超大孔、手性孔道等)、特殊骨架组成及特殊聚集态(纳米粒子、特殊晶貌、膜等)的无机微孔晶体材料的合成。进一步研究所制备材料在光、电、磁、催化、离子交换及分离等方面的性能。
  2. 无机微孔材料的晶化机制研究。研究无机微孔材料晶化过程中的模板效应及生成机制。
  3. 微孔无机晶体材料的定向设计合成。开发无机微孔晶体材料定向设计与合成的方法与路线。
  获得奖项
  1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2007
  2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1998年
  3 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 1999年
  4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1年
  5 吉林省第七届青年科技奖 2002年
  6 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优秀奖 2003年
  7 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3年
  8 全国“巾帼建功”标兵 2004年
 
著作及论文
2002-2006年发表影响因子大于3.0的文章

  1. Insight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open-framework aluminophosphates
  Yu JH, Xu RR
  Chem. Soc. Rev. 35 (7), 593-604, 2006 (IF: 13.747)
  2. Rich structure chemistry in the aluminophosphate family
  Yu JH, Xu RR*
  Acc. Chem. Res. 36 (7), 481-490, 2003 (IF: 13.141)
  3. [(C4H12N)2][Zn3(HPO3)4]: An open-framework zinc phosphite containing extra-large 24-ring channels
  Liang J, Li JY, Yu JH,* Chen P, Fang QR, Sun FX, Xu RR
  Angew. Chem. Int. Ed. 45 (16), 2546-2548, 2006 (IF: 9.596)
  4. Unexpected Photoelectronic Effect from [Co(en)3]2(Zr2F12)(SiF6)?4H2O, a compound of H-bonded Assembly of Discrete Co(en)33+, Zr2F124- and SiF62- Ions
  Du Y, Yang M, Yu JH,* Pan Q, Xu RR*
  Angew. Chem. Int. Ed. 44 (48), 7988, 2005
  5. Hydrogen-bonded helices in the layered aluminophosphate (C2H8N)2[Al2(HPO4)(PO4)2]
  Song Y, Yu JH,* Li Y, Li GH, Xu RR*
  Angew. Chem. Int. Ed. 43 (18), 2399-2402, 2004
  6. [Zn2P4O16H4][Co(dien)2]?H3O: a new zinc phosphate with multi-dimensional intersecting helical channels
  Wang Y, Yu JH,* Guo M, Xu RR*
  Angew. Chem. Int. Ed. 42(34), 4089-4092, 2003
  7. Microemulsion-based synthesis of titanium phophate nanotubes via amine extraction system
  Yin ZL, Sakamoto Y, Yu JH,* Sun SX, Terasaki O, Xu RR*
  J. Am. Chem. Soc. 126 (29), 8882-8883, 2004 (IF:7.419)
  8. Chirality transfer from guest chiral metal complexes to inorganic framework: role of hydrogen bonding
  Wang Y, Yu JH,* Li Y, Shi Z, Xu RR*
  Chem. Eur. J. 9, 5048-5055, 2003
  9. Solid-state NMR spectroscopy of anionic framework aluminophosphates: A new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Al/P ratio
  Zhou D, Xu J, Yu JH,* Chen L, Deng F,* Xu RR
  J. Phys. Chem. B 110 (5), 2131-2137, 2006 (IF:4.033)
  10. Na3TbSi3O9 center dot 3H2O: A new luminescent microporous terbium(III) silicate containing helical Sechser silicate chains and 9-ring channels
  Wang GM, Li JY, Yu JH,* Chen P, Pan QH, Song HW, Xu RR
  Chem. Mater. 18 (24), 5637-5639, 2006 (IF: 4.818)
  11. Synthesis, 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y of a new open-framework manganese borophosphate, [NH4]4[Mn9B2(OH)2(HPO4)4(PO4)6]
  Yang M, Yu JH,* Shi L, Chen P, Li GH, Chen Y, Xu RR
  Chem. Mater. 18 (2), 476-481, 2006
  12. Prediction of open-framework aluminophosphate structures using the automated assembly of secondary building units method with Lowenstein\'s constraints
  Li Y, Yu JH,* Jiang JX, Wang ZP, Zhang JN, Xu RR*
  Chem. Mater, 17 (24), 6086-6093, 2005
  13. Design of chiral zeolite frameworks with specified channels through constrained assembly of atoms
  Li Y, Yu JH,* Wang Z P, Zhang JN, Guo M, Xu RR*
  Chem. Mater. 17(17), 4399-4405, 2005.
  14. Roselike microstructures formed by direct in situ hydrothermal synthesis: From superhydrophilicity to superhydrophobicity
  Shi F, Chen XX, Wang LY, Niu J, Yu JH,* Wang AQ, Zhang X*
  Chem. Mater, 17 (24), 6177-6180, 2005
  15. Lamellar mesostructured aluminophosphates: Intercalation of n-alkylamines into layered aluminophosphate by ultrasonic method
  Peng L, Yu JH,* Li JY, Li Y, Xu RR*
  Chem. Mater. 17 (8), 2101-2107, 2005
  16. Design of zeolite frameworks with defined pore geometry through constrained assembly of atoms
  Li Y, Yu JH,* Liu DH, Yan WF, Xu RR,* Xu Y.
  Chem. Mater. 15 (14), 2780-2785, 2003
  17. Synthesis and structure of a new layered zinc phosphite (C5H6N2)Zn(HPO3) containing helical chains
  Liang J, Wang Y, Yu JH,* Li Y, Xu RR*
  Chem. Commun. 882-883, 2003 (IF: 4.426)
  18. Combinatorial approach for the hydrothermal syntheses of open-framework zinc phosphates
  Song Y,Yu JH,* Li GH, Li Y, Wang Y, Xu RR*
  Chem. Commun. 1720-1721, 2002
  19. Chiral layered zincophosphate [d-Co(en)3]Zn3(H0.5PO4)2(HPO4)2 assembled about d-Co(en)33+ complex cations
  Wang Y, Chen P, Li JY, Yu JH,* Xu J, Pan QH, Xu RR
  Inorg. Chem. 45 (12), 4764-4768, 2006 (IF: 3.851)
  20. Syntheses, structures, ionic conductivities,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ree new transition-metal borophosphates Na5H3O{M3II[B3O3(OH)]3(PO4)6}?2H2O (MII = Mn, Co, Ni)
  Yang M, Yu JH,* Di JC, Li JY, Chen P, Fang QR, Chen Y, Xu RR
  Inorg. Chem. 45 (9), 3588-3593, 2006
  21. Syntheses and structures of two low-dimensional beryllium phosphate compounds: [C5H14N2]2[Be3(HPO4)5]?H2O and [C6H18N2]0.5 [Be2(PO4)(HPO4)OH]?0.5H2O
  Guo M, Yu JH,* Li JY, Li L, Xu RR
  Inorg. Chem. 45 (8), 3281-3286, 2006
  22. Synthesis, structure, and luminescent property of a heterometallic metal-organic framework constructed from rod-shaped secondary building blocks
  He JH, Yu JH,* Zhang YT, Pan QH, Xu RR*
  Inorg. Chem. 44 (25), 9279-9282, 2005
  23.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 and solid-state NMR spectroscopy of a new open-framework aluminophosphate (NH4)2Al4(PO4)4(HPO4)?H2O
  Zhou D, Chen L, Yu JH,* Li Y, Yan WF, Deng F,* Xu RR
  Inorg. Chem. 44 (12), 4391-4397, 2005
  24. [C6N2H14]0.5?[MnAl3(PO4)4(H2O)2]: A manganese (II)-substituted aluminophosphate with AFN topology
  Shi L, Li JY, Yu JH,* Li Y, Ding H, Xu RR*
  Inorg. Chem. 43 (8), 2703-2707, 2004
  25. Synthesis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0D vanadium borophosphate [Co(en)3]2[V3P3BO19][H2PO4]?4H2O and 1D vanadium oxides [Co(en)3][V3O9]?H2O and [Co(dien)2][V3O9]?H2O templated by cobalt complexes: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 of the complexes and the inorganic networks
  Wang Y, Yu JH,* Pan QH, Du Y, Zou YC, Xu RR*
  Inorg. Chem. 43 (2), 559-565, 2004
  26. Investigation on the chain-to-chain and chain-to-open-framework transformations of two one-dimensional aluminophosphate chains
  Wang KX, Yu JH,* Li CJ, Xu RR*
  Inorg. Chem. 42 (15), 4597-4602, 2003
  27. Fabrication of super-hydrophobic and super-oleophilic boehmite membranes from anodic alumina oxide film via a two-phase thermal approach
  Tang KJ, Yu JH,* Zhao YY, Liu Y, Wang XF, Xu RR
  J. Mater. Chem. 16 (18), 1741-1745, 2006 (IF: 3.688)
  28. Three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prepared from mixed solvents of DMF and HAc
  He JH, Zhang YT, Pan QH, Yu JH,* Ding H, Xu RR
  Micropor. Mesopor. Mater. 90 (1-3), 145-152, 2006 (IF: 3.355)
  29.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open-framework aluminophosphate C4N3H16Al4P5O20(H2O)2 (AlPO-CJ31)
  Shi L, Li JY, Yu JH,* Li Y, Xu RR*
  Microporous Mesoporous Mater. , 93, 325-330, 2006.
  30.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etalloborophosphates with zeotype ANA framework by the boric acid ‘flux’ method
  Yang M, Yu JH,* Chen P, Li JY, Fang QR, Xu RR*
  Micropor. Mesopor. Mater. 87 (2), 124-132, 2005
  31. [C3N2H12]?[MnAl3P4O17]?[H3O]: A manganese (II)-substituted aluminophosphate with zeotype AFN topology
  Shi L, Li JY, Duan FZ, Yu JH,* LiY, Xu RR*
  Micropor. Mesopor. Mater. 85 (3), 252-259, 2005
  32. Assembly of one-dimensional AlP2O83- chains to three-dimensional frameworks MAlP2O8?C2N2H9 through transition metal cations ( M=Ni2+, Co2+ and Fe2+)
  Wang KX, Yu JH,* Song Y, Xu RR*
  Dalton Trans. 99-103, 2003 (IF: 3.003)
  33. H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ew inorganic-organic hybrid layered zinc phosphate-phosphite (C6H15N2)2Zn4(PO4)2(HPO3)2
  Wang Y, Yu JH,* Du Y, Shi Z, Zou YC, Xu RR*
  J. Chem. Soc., Dalton Trans. 4060-4063, 2002
  书:
  1.Zeolite synthesis
  Yu JH
  Introduction to zeolite science and practice, in: van Bekkum H, Cejka J, Corma A, Schuth F (eds)
  Elsvier, Stud. Surf. Sci. Catal. 2007 (in press).
  2. Chemistry of zeolites and related porous materials-synthesis and structure
  Xu RR, Pang WQ, Yu JH, Huo QS, Chen JS
  John Wiley & Sons, 2007 (in press).
  3. Chemistry-Zeolites and Porous Materials (in Chinese)
  Xu RR, Pang WQ, Yu JH, Huo QS, Chen JS
  Science Press, Beijing, 2004.


  承担项目
  序号 承担项目或课题名称 项目来源 项目或课题负责人 起止时间 经费(万元)
  1 有机体系中无机微孔功能材料的合成与生成机制研究 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于吉红 2005.1-2008.12 80 万
  2 特殊层孔与微孔磷酸盐材料的分子设计与定向合成 教育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于吉红 2002.1-2005.12 80 万
  3 特殊孔道催化材料的分子工程学研究(子课题) 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 于吉红 2000.1-2005.9 40 万
  4 无机微孔晶体材料的合成及其生成机制的研究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于吉红 2005.1-2007.12 6 万
  5 超临界条件下新型微孔功能材料的合成 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于吉红 2005.4-2006.12 6 万
  6 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 教育部 于吉红 2007.1-2009.12 40
  7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 科技部 于吉红 2006.3-2011.2 70
  8 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奖励基金 教育部 于吉红 2000.4-2004.4 50
  9 教育部创新群体基金项目子课题 教育部 于吉红 2002.1-2005.12 60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93

帖子

9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7
沙发
发表于 2018-4-23 09:43:43 | 只看该作者
乙烯和丙烯等低碳烯烃作为基础原料,在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学品合成等领域有着重要而广泛的应用。然而,石油资源的日益紧缺,迫使人们寻找一种不依赖于石油资源制备低碳烯烃的途径。截至目前,甲醇制烯烃(MTO)反应被认为是最成功且最具前景的采用非石油路径生产低碳烯烃的方法。它以储量丰富的煤、天然气以及生物质为原材料,最终生产出乙烯和丙烯等低碳烯烃,极大地缓解了石油资源的短缺与匮乏。因而,在最近的几十年间,MTO催化反应得到了国内外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尤其在2010年,世界首套年产60万吨的MTO装置在中国建成并试车成功,这在煤基甲醇制烯烃工业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标志着我国在煤基甲醇制烯烃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分子筛由于其分子尺寸规则的孔道结构、独特的择形催化选择性以及适宜的酸性,在石油化工领域,尤其是固体酸催化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截至目前,具有CHA拓扑结构的硅取代磷酸铝分子筛SAPO-34在MTO催化反应中展现出最优异的催化性能。然而,在MTO催化反应中,SAPO-34分子筛外表面以及笼和孔道中易于形成体积较大的积碳类物质,极易导致催化剂失活。具有纳米尺寸以及多级孔道结构的SAPO-34分子筛可以显著地提高反应物以及产物在晶体内部的扩散速率,有效地减少积碳的生成速率,进而延长催化剂的催化寿命以及提高低碳烯烃的选择性。

SAPO-34分子筛催化剂在MTO催化转化过程中的示意图

近期,《国家科学评论》发表了由吉林大学于吉红教授、孙启明博士以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谢在库教授等人撰写的综述文章“The State-of-the-Art Synthetic Strategies for SAPO-34 Zeolite Catalysts in Methanol-to-Olefin Conversion”
https://doi.org/10.1093/nsr/nwx103)。该综述详细地展示了当前制备具有纳米尺寸以及多级孔道结构的SAPO-34分子筛催化剂最先进的合成策略,包括:混合模板法、干凝胶/浓凝胶合成法、微波辅助合成法、超声辅助合成法、及重晶化或晶种辅助合成法等制备纳米SAPO-34分子筛催化剂的方法;软模板法,硬模版法、后处理法、氟离子导向法及无溶剂合成法等制备多级孔SAPO-34分子筛催化剂的方法。在介绍上述方法的同时,该综述还着重讨论了高性能SAPO-34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理念以及近二十余年间SAPO-34分子筛催化剂应用于MTO工业化反应的相关内容。

此外,文章结合当前研究现状,指出了目前制备具有纳米尺寸以及多级孔道结构的SAPO-34分子筛催化剂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与方向。文章强调,随着MTO反应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必将促进高性能SAPO-34分子筛催化剂合成技术的不断革新与提升,而SAPO-34分子筛催化剂在合成方面的持续创新与进步,也必将带动未来MTO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与繁荣。

文章信息:
Qiming Sun, Zaiku Xie and Jihong Yu
The State-of-the-Art Synthetic Strategies for SAPO-34 Zeolite Catalysts in Methanol-to-Olefin Conversion
Natl Sci Rev (2017). DOI: 10.1093/nsr/nwx103
https://doi.org/10.1093/nsr/nwx1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主题

66

帖子

7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0
板凳
发表于 2018-6-2 09:25:38 | 只看该作者
吉林大学物质制备科学创新研究团队入选吉林省“黄大年式科研团队”
5月30日下午,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科协、省科技厅在吉林电视台“吉林好人”发布厅隆重发布了吉林省“黄大年式科研团队”,授予了包括吉林大学物质制备科学创新研究团队在内的21个团队吉林省“黄大年式科研团队”荣誉称号。
吉林大学物质制备科学创新研究团队同时也是于2018年1月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吉林大学化学教师团队。团队负责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于吉红教授,团队骨干成员包括国家“##计划”特聘教授张晓安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悦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吕中元教授和孙俊奇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徐家宁教授,国家“青年##”入选者刘堃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李乙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施展教授,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王贵宾教授和宋大千教授,化学学院副院长、吉林大学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郭玉鹏教授等。
团队长期致力于物质制备科学领域的创新研究工作。在分子筛多孔功能材料的结构设计、定向合成及应用研究,功能仿生材料及技术,超分子结构与光、电功能材料,聚合物多尺度模拟方法,高性能聚合物合成技术,食品中有害和有益成分检测技术等方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世界权威学术期刊《科学》《自然·通讯》《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先进材料》等发表了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先后获得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团队始终秉承老一代化学人“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优良传统,向黄大年同志学习,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团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再立新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主题

125

帖子

15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3
地板
发表于 2018-8-22 08:25:51 | 只看该作者


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电子显微镜技术用于分子筛催化材料的原子尺度结构研究
批准号        21835002        学科分类        ( )
负责人        于吉红        职称                单位名称        吉林大学
资助金额        310万元        项目类别        重点项目        起止年月        2019年01月01日 至 2023年12月31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主题

164

帖子

21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2
5#
发表于 2018-10-9 11:09:35 | 只看该作者

于吉红教授课题组在Advanced Materials 发表综述: 超小金属纳米粒子的限域多孔材料

于吉红教授课题组总结金属纳米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特别关注超小型超小金属纳米粒子(MNP)(<5 nm),甚至是超小型MNP的合成策略。单个原子被限制在沸石和MOF中,并用于各种异质的催化反应。此外,利用一些先进的表征手段阐明纳米催化剂的原子级结构。强调和讨论纳米催化剂的当前局限和未来机遇。最后,提供一些合理合成纳米孔包埋金属催化剂的指导,并推进其应用进而满足新兴的催化领域需求。

Wang, N., Sun, Q. & Yu, J. Ultrasmall Metal Nanoparticles Confined within Crystalline Nanoporous Materials: A Fascinating Class of Nanocatalysts. Adv. Mater.

Doi:10.1002/adma.201803966.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ma.20180396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87

帖子

14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4
6#
发表于 2018-12-20 09:13:44 | 只看该作者
2018年12月1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于吉红应邀做客第203期南科大讲堂,为我校师生带来题为“分子筛纳米孔材料的设计构筑与应用”的讲座。本期讲堂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南科大物理系讲席教授、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俞大鹏主持。


        于吉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分子筛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负责人。


        在讲座中,于吉红分享了分子筛纳米孔材料在与能量和环境密切相关重要领域的广泛应用。于吉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分子筛纳米孔材料。她形象地将纳米孔材料比作有空间和走廊通道的肉眼看不到的建筑,分子筛就是通过内部规则的“走廊通道”实现对不同尺寸、性能、形状的分子进行筛分。它还具有离子交换和选择催化的特性,因此分子筛纳米孔材料在离子交换、吸附分离和催化这三大领域有着重要的工业应用。
        于吉红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系统合成建立数据库,并从中发现和总结规律,建立理论和方法,实现分子筛纳米孔材料的定向设计与合成。比如他们曾预测出数万种分子筛新结构,并利用所提出的LID(Local Interatomic Distances)规则进行结构筛选,进一步对其进行吸附和催化性能预测,为实验合成提供理论指导。
        于吉红回顾了其团队对羟基自由基加速分子筛成核机制的发现过程。羟基自由基非常活泼,对化学键的打开和断裂起到重要的活化作用。于吉红团队通过光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活泼的羟基自由基引入到分子筛的合成体系后发现:羟基自由基可有效地缩短分子筛的成核时间,从而加速其晶化过程。在定向合成方面,于吉红团队发展了分子筛纳米孔材料定向合成方法,通过组合化学和高通量筛选,设计合成出一系列在催化、分离及主客体组装等方面具有优异性能的分子筛纳米孔及其复合材料。
        最后,于吉红还分享了分子筛纳米孔材料在节能催化过程、环境友好的吸附、废物及能量的存储以及生物相关领域的应用。当前,分子筛在可持续化学发展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对可再生能源和环境的改善,尤其在新的生物能源和燃料电池的开发、热能的存储、二氧化碳的催化转化、空气污染物和汽车尾气的处理、污水处理和污水中重金属的处理、海水淡化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
        在提问环节中,于吉红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交流,严谨细致地回答了现场师生的提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14

帖子

1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6
7#
发表于 2019-1-7 17:41:36 | 只看该作者
2018年12月29-30日,中国化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250余名会员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九届理事会党委书记、副理事长,吉林大学校长张希院士担任换届领导小组组长,主持换届选举会议,会议差额选举产生了常务理事会和理事长、副理事长。吉林大学于吉红院士当选中国化学会第三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成为学会历史上首位女性副理事长。张希院士、冯守华院士当选常务理事,孙俊奇教授当选理事。
中国化学会的宗旨是团结组织全国化学工作者,促进化学学科和技术的普及、推广、繁荣和发展,提高社会成员的科学素养,促进人才的成长,发挥化学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高新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为力争使我国化学科学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而不懈努力。目前,中国化学会个人会员6万余人,单位会员近140家,下设33个学科/专业委员会、8个工作委员会、女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和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中国化学会共主办25种学术期刊,其中SCI收录期刊15种。中国化学会是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亚洲化学学会联合会等7个国际组织的成员,在国际化学界具有重要影响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23

帖子

2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5
8#
发表于 2019-4-22 09:19:53 | 只看该作者

4月18日,中国科学院于吉红院士兼职教授授聘仪式举行。副校长解孝林为于吉红颁发了聘书。

解孝林代表学校向于吉红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他指出,在新形势下,学校对化学与化工学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要做好自身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还要为工、医学科的发展做好支撑。化学与化工学院起步较早,具有良好的基础,目前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需要学术大师的指引。于吉红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相信她能够帮助学院迈上新的台阶。

校人事处处长周莉萍简要介绍了于吉红的学术经历、研究领域及成就,并对于她的加盟表示感谢。



于吉红感谢华中科技大学的诚挚邀请,对学校、学院的快速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表示,今后愿与全院师生一道努力,为学院进一步加速发展贡献力量。

仪式由化学与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李涛主持,学院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活动。


人物简介:

于吉红,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于吉红院士1985年至1995年在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6年至1998年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和日本东北大学物理系做博士后研究。1999年晋升为教授,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7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为Chem. Sci.副主编,Chem, ACS Cent. Sci., ACS Mater. Lett., Inorg. Chem.,Mater. Horiz.,EnergyChem, Natl. Sci. Rev.等期刊编委/顾问编委,国际分子筛协会理事、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分子筛专业委员会主任。

于吉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筛纳米孔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在能源环境领域的应用。迄今,在包括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300余篇;获授权专利20余项;主编著作4部、合作出版著作3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获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全球华人无机化学“Bau Family Award",第六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及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负责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负责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1

帖子

2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
9#
发表于 2019-5-6 17:10:22 | 只看该作者
于吉红,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Chem. Sci.副主编;

在包括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SCI检索论文300余篇,获授权专利2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而且是中国化学会历史上首位女性副理事长)……

如果要把于吉红院士的所有成果、荣誉都列出来,几张打印纸也写不下。

2015年,随着中国科学院院士增补名单的公布,这位当时已经年近半百的化学教授第一次走进了公共舆论场合的镜头下:照片中身材挺拔、端庄俊雅,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至少年轻20岁的于吉红院士被惊为天人——她完美地诠释了人们对于成功最苛刻的定义。

学习是我的特殊爱好


如果于吉红生在现在这个年代,那她一定会被贴上数个时尚的标签——“别人家的孩子”、“teacher’s pet”或者“大学霸”。

在你的中学时代,一定会认识那么一两个课上不声不响、成绩名列前茅、张口闭口都是功课的大学霸。一路翻查于吉红院士的简历,就会发现她其实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于吉红院士的履历里带着一份“学霸”独有的从容:

1985年,18岁的于吉红被保送进了吉林大学化学系。

4年后,于吉红又被保送到本校读研。

再3年后,读博。1995年,获博士学位。

面对媒体,当被问及兴趣爱好时,于吉红院士不假思索地答道:“我有个特殊的爱好——学习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不识时务”的院士


中科院院士,300余篇SCI,20多项授权专利,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几项数据足以说明于吉红院士研究成果的分量。

3月11日,《Science》刊发了于吉红院士研究团队在沸石分子筛材料方面的突破性成果,这是吉林大学化学领域研究成果首次在《Science》发表。

与登上《Science》杂志的其他许多文章不同,分子筛在化学研究中,并不是什么新兴的研究领域。换句话说,分子筛领域被开发已久,“识时务者”应该转向更容易出成果的新兴领域。但于吉红院士却沉下心,把整个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这个领域。

于吉红院士长期从事无机多孔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在分子筛多孔晶体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定向合成研究中作出了重要创新性贡献。

她创建了限定禁区设计分子筛结构的新方法,解决了特定孔道结构设计的难题,预测了分子筛的可能结构,发现并提出了判断分子筛结构可行性的局域原子间距规则;

还提出了基于模板诱导、杂原子取代、计算机辅助设计合成特定孔道结构多孔晶体材料的若干新途径,合成出JU(吉林大学)系列50余种在不对称催化和大分子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手性孔道和超大孔道等新型多孔晶体材料,其中多种新型分子筛被国际分子筛协会收录、命名。

美女与科学家


然而,作为整个中国在化学领域成就最高的100余人之一,当你在搜索引擎中键入“于吉红”三个字时,跳出却是这些标签:“最美女院士”、“貌美如花”、“如同少女”、“美人在骨不在皮”,等等。

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当一个卓有成就的女性科学家走入公共视野,由于其工作的专业性而形成的评论的真空、碎片化的信息时代无法负载过多专业化信息等等缘故,社会舆论只能单纯地表达出对她外貌的欣赏,而这却在很大程度上算作是一种亵渎。

与之相对的另一个极端,则是把“女博士”列为“第三性”,以此来淡化女性的性别,或者说性别特征。

这样的舆论风向显然并不健康,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女性科学家不能出于自身意愿而追求成为美女,也同样不意味着作为女性就一定要放弃自己的性别特征,才能得到尊重。

2009年,在一次颁奖典礼上,于吉红院士穿着酒红色的套装,白衬衫的尖领和项链搭配相宜。她准备了两枚胸针,都是繁复的花型,一枚别在上装,一枚别在大衣上。

于吉红说,自己喜欢这些,喜欢一切美的事物。

当被问及“女科学家”这个称呼时,于吉红院士也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反感:“我认为女性科研工作者和男性并没有差别,也许两者思维方式会有些不同。”

无论是“女科学家”,还是“美女科学家”,都可以被看做是标签。而“去标签化”只是平权的起点。

真正的平权,是让所有的科研工作者都不再对“女科学家”这一说法感到反感,让“性别”符号的意义变得单薄,让所有性别都能够被轻易地说出口,让所有的科学家都能够自信大胆地追寻、成就自己心中所有形式的美,并且不吝向我们展现他们的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70

帖子

11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4
10#
发表于 2019-6-10 09:11:41 | 只看该作者
吉林大学于吉红院士团队报道了一种制备具有液下双疏特性表面材料的有效方法,通过在静电纺丝的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膜上涂覆具有不同端基的薄膜,系统地调变PAN纤维膜表面的化学组成,开发了一系列具有:(1)水下亲油/油下疏水;(2)水下疏油/油下亲水;(3)液下双疏的膜材料(TFPNMs)。同时,该修饰层可以提高PAN纤维在非质子性溶剂(例如DMF和DMSO)中的稳定性。其中,表面端基为氰基的PAN纤维膜(CTFPNM)具有液下超双疏液的特性,可以实现对传统油水混合物,甚至于表面活性剂稳定的水包油型和油包水型乳状液的高效分离。通过引入热力学的润湿模型,证明了具有液下双疏液性的表面是热力学介稳的,而具有另外两种液下浸润性的表面是热力学稳定的。该工作以平滑表面上水的本征接触角(θw)为变量,有效地对上述三种液下浸润性进行分类,并以此为基础,根据任意未知表面的θw和粗糙度(R),可以预测其在特定油-水-固体系中的液下浸润性。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Chemical Science上。硕士研究生王琪菲为论文第一作者,邸建城副教授和于吉红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团队通过系统调控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膜的表面化学组成,成功地制备了具有不同液下浸润性的膜材料(TFPNMs)。其中,氰基为端基的纤维膜(CTFPNM)具有机械强度高,在有机溶剂中稳定性高,以及液下超双疏等特性,可以实现对任意不互溶的油水混合物,甚至对于表面活性剂稳定的乳液的高效分离。他们证明了具有双疏液性的表面为热力学介稳态,同时预测并且证实了在已知的油-水-固体系中,具有双重疏液性表面的水本征接触角(θw)所在的特定范围。这项工作揭示了材料表面的液下润湿行为的热力学本质,从θw的角度提出了制备表面具有双疏液性的材料的设计原则。这种材料在诸如相转移催化、微流体器件等的很多领域有着广泛的潜在应用。

文献链接:Under-liquid dual superlyophobic nanofibrous polymer membranes achieved by coating thin-film composites: a design principle(Chem. Sci. ,2019,DOI:10.1039/C9SC01607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0

帖子

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2
11#
发表于 2019-7-8 08:40:25 | 只看该作者
欧洲科学院(Acadamia Europaea)发布2019年新增院士名单,吉林大学于吉红教授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欧洲科学院(Acadamia Europaea)是欧盟的“国家科学院”和法定科学顾问,由英国皇家学会与欧洲各国的国家科学院共同发起并于1988年成立。作为国际上学术领域最广泛、学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欧洲科学院的院士包括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的顶级学者,主要在欧洲各国的院士中遴选,是一项崇高的国际学术荣誉。院士选举每年举行一次,其程序包括同行提名、严格的学术审查、学组与学部多轮投票,最后由欧洲科学院的理事会批准产生。目前,欧洲科学院的院士包括7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5位菲尔兹奖获得者、6位图灵奖获得者等。
于吉红,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吉林大学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19

帖子

2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1
12#
发表于 2019-7-23 09:26:19 | 只看该作者
报告题目:分子筛多孔功能材料的创制
报告人:于吉红(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报告时间:6月13日(周四)15:00-16:30
报告地点:苏州大学907-1222#


于吉红,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吉林大学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1985年至1995年在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96年至1998年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和日本东北大学物理系做博士后研究。1999年晋升为教授,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07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为Chem. Sci.副主编,《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英文双刊主编,Chem, Matter,ACS Cent. Sci., Inorg. Chem., Mater. Horiz., Natl. Sci. Rev.等多种国际期刊编委/顾问编委,国际分子筛协会理事、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化学会分子筛专业委员会主任。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筛多孔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催化、分离和主客体组装等方面的应用。迄今,在Science、 Nature Commun.、Sci. Adv.、Chem、JACS、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上共发表SCI检索论文320余篇;获授权专利20余项;出版著作7 部。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48

帖子

6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8
13#
发表于 2019-10-19 15:29:50 | 只看该作者
尽管water-in-salt电解质能够促使Li-O2电池中发生清洁的氧化还原反应,但是目前Li-O2电池的能量密度和能量效率仍然无法无锂离子电池相媲美。而且,water-in-salt电解质阴极稳定性极限的尴尬位置也进一步挤压了实际电池的工作电压区间。在本文中,吉林大学于吉红与南京大学的周豪慎教授团队通过将混合电解质涉及到双室电池结构中有效地突破了这种“输出电压极限”。
在这种新型的双室电池结构中,water-in-salt正极电解液和负极的离子液体电解液被一种柔性的双层超疏水聚合物膜隔开。此外,他们将容量提高和过电位抑制归功于基于溶液反应的Li2O2积累-水解机制。在3.6V充电截止电压的控制下,这种Li-O2电池在循环250周时仍然具有较高的面积容量(2.5mAh/cm2)、显著的能量效率(0.47V过电位)和长期可逆性(库仑效率,99.5%),这使得Li-O2电池技术具有真正的竞争力。
YuQiao, Jihong Yu, Haoshen Zhou et al, Advanced Hybrid Electrolyte Li-O2Battery Realized by Dual Superlyophobic Membrane, Joule,2019
DOI:10.1016/j.joule.2019.09.002
https://www.cell.com/joule/fulltext/S2542-4351(19)3043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5

主题

309

帖子

39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96
14#
发表于 2020-4-21 09:27:00 | 只看该作者
丙烷脱氢(PDH)制丙烯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有望满足全球对丙烯不断增长的需求,但是目前广泛使用的Pt基催化剂具有稳定性差和丙烯选择性低的问题。吉林大学于吉红院士,厦门大学王野教授等报道了一种配体保护直接氢还原方法,用于制备亚纳米双金属Pt-Zn团簇封装在silicalite-1(S-1)沸石内的催化剂(PtZn@S-1),该催化剂可高效催化PDH反应。
Qiming Sun, et al. Subnanometer Bimetallic Pt‐Zn Clusters in Zeolites for Propane Dehydrogenation. Angew. Chem. Int. Ed. 2020,
DOI: 10.1002/anie.202003349
https://doi.org/10.1002/anie.20200334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主题

95

帖子

14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5
15#
发表于 2020-5-14 10:07:53 | 只看该作者
长余辉发光材料一般指在停止激发后依然有大于0.1s发光寿命的材料,其中热致延迟荧光和室温磷光材料最为广泛研究,在生物成像,传感和光电器件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然而,开发具有长寿命、高量子产率和环境稳定的长余辉发光材料仍是一项挑战。
       碳点是一类新兴的发光碳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稳定性、低毒、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易合成等特点。但在溶液中,碳点自由旋转的价健使其三重态能量耗散,难以实现长余辉发光。近年来,将碳点与不同基质材料复合制备长余辉发光的碳点复合材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17年吉林大学于吉红课题组提出了“量子点于分子筛中(dots-in-zeolites)”的合成策略。利用水热/溶剂热合成方法,将碳点原位限域在分子筛基质中,成功开发出一类全新的具有超长延迟荧光寿命的热致延迟材料,在室温空气条件下即可展现出高达52.14%的荧光量子效率和长达350 ms的延迟荧光寿命(Sci. Adv., 2017, 3, e1603171)。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长余辉碳点复合材料的发光效率和寿命,本工作对制备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无溶剂合成法,将碳点前驱体与分子筛原料混合,研磨后高温晶化制备碳点@分子筛复合材料。该方法将有利于碳点更好地进入分子筛基质,增强碳点和基质间的相互作用,同时避免了溶剂对复合材料合成的影响,并降低环境污染。此外,在碳源的选取上,与以往报道的利用分子筛合成中的有机模板剂为碳源所不同,作者在合成中添加了更丰富且高效的碳源——氨基酸和乙二胺,将其与分子筛合成原料进行充分研磨,随后经过220℃,24h的高温晶化制得碳点@分子筛复合材料。该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碳点限域在分子筛晶体中,实现了高的碳点负载量(碳点中C含量为1.7wt%),为常规水热/溶剂热方法制备材料的3倍左右。
       利用该方法制备的碳点@分子筛复合材料具有独特的发光特性,在室温空气条件下展示出热致延迟荧光和室温磷光双发射,其总量子产率90.7 %,余辉寿命高达1.7 s和2.1 s 。研究表明,复合材料单重态和三重态的能极差为0.35 eV(介于0.1-0.5 eV之间),满足热致延迟荧光和室温磷光的同时发射,复合材料的余辉颜色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作者进一步对复合材料的形成过程以及碳点和分子筛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对碳点和分子筛的晶化过程研究发现,该体系下反应3 h时分子筛晶化完全,此时观测到碳点为交联的高分子状;随后3-24 h中,碳点的碳核结构逐渐从无序到有序,同时主客体间的氢键作用逐渐增强。碳点有序的晶格结构降低了价健的振动和转动,结合强的主客体氢键相互作用的约束,促使复合材料实现高效的长余辉发射。鉴于该复合材料独特的长余辉发光特性,作者首次将其应用于交变LED领域,利用长余辉在交流电频闪时有适当的弥补作用,降低了交流电带来的频闪对人眼的伤害。该工作以research article的形式发表在CCS Chemistry,并在CCS Chemistry官网“Just Published”栏目上线。


      文章详情:
      Carbon Dots-in-Zeolite via In-Situ Solvent-Free Thermal Crystallization: Achieving High-Efficiency and Ultralong Afterglow Dual Emission
     Hongyue Zhang, Kaikai Liu, Jiancong Liu, Bolun Wang, Chengyu Li, Wei Song, Jiyang Li, Ling Huang, and Jihong Yu
     原文链接:https://www.chinesechemsoc.org/doi/10.31635/ccschem.020.20190009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主题

99

帖子

12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3
16#
发表于 2021-1-8 11:06:02 | 只看该作者
JACS宣布吉林大学化学院于吉红院士担任其第六位执行主编。2020年9月,美国化学会出版社宣布Erick Carreira教授将从2021年起担任JACS主编。
      《美国化学会志》由美国化学会于1879年创办,迄今已有140余年的历史,是全球化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顶尖学术期刊。为更好地引领全球化学科学的发展,《美国化学会志》于2021年首次设立了执行主编委员会,聘任全球化学领域6位杰出科学家担任执行主编,于吉红院士是国内唯一一位受聘的执行主编。于吉红院士此次受聘,标志着我国化学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已跻身国际一流行列,将对我国化学领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将对吉林大学化学一流学科和一流学校建设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于吉红,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是国际无机合成、纳米科学及固态化学领域的杰出学者。曾任英国皇家化学会旗舰期刊Chemical Science副主编(2012-2020),2021年起担任美国化学会JACS执行主编,现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和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主编,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JACS-Au, Advanced Materials, Chem, Matter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编委/顾问编委,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曾获得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荣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9

主题

307

帖子

37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75
17#
发表于 2021-8-31 02:40:11 | 只看该作者
近期,我院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吉红院士团队在Nat. Rev. Mater.上发表题为“Emerging applications of zeolites in catalysis, separation and host–guest assembly”的综述论文。该综述聚焦催化、分离、主客体组装等领域,详细阐述了近年来分子筛材料展现的新应用与新挑战。
       分子筛是一类重要的无机微孔晶体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较高的比表面积、独特的孔道结构以及可调变的元素组成和酸性等特征。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分子筛作为催化剂、吸附剂和离子交换材料在化学工业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合成方法和表征技术的进步,通过调控分子筛孔道结构、元素组成、形貌特征和骨架外物种等手段,能够制备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分子筛材料。这也使得分子筛在诸多传统挑战性的生产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性能,在不同领域展现出新的机遇。该综述重点讨论了近年来分子筛在非石油路径催化、烷烃烯烃低能耗分离、主客体组装等方面的新应用。在催化领域,总结了分子筛作为催化剂在非石油路径催化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展示了分子筛在合成气催化转化、二氧化碳加氢催化、甲醇催化转化、甲烷低温氧化等反应的新应用;在分离领域,总结了近年来分子筛在烷烃、烯烃、芳烃异构体等分离过程中的多种应用场景,介绍了定向生长的分子筛薄膜材料在溶液脱盐以及高温高压气体脱水中的新应用;在主客体组装领域,总结了分子筛组装金属纳米团簇、半导体量子点、超分子网络在光学、电学等方面的新应用。最后,该综述展望了分子筛材料未来在合成机制、反应机理、构效关系等方面的机遇与挑战,为分子筛材料的未来研发与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图:(a)分子筛基双功能催化剂催化CO2加氢制备C5+产物;(b)分子筛薄膜用于高温高压气体中筛分水;(c)分子筛作为载体能有效限域并稳定客体分子。
       相关的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Nat. Rev. Mater.杂志上,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分别为我院李乙教授和于吉红教授。
      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78-021-00347-3#article-inf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主题

134

帖子

19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0
18#
发表于 2021-9-27 17:10:29 | 只看该作者
分子筛是一类具有规整微孔结构(孔径小于2纳米)的晶体材料,其孔道内存在可调变的酸性和氧化还原活性位点,这些特性使得分子筛成为在现代工业催化及石油化工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催化材料。相较于其他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分子筛负载金属催化剂具有更小的金属尺寸及超高的热稳定性,同时在催化反应中展现出优异的择形催化性能,近年来被广泛的应用于诸多重要的工业催化过程及化学储氢等前沿能源领域。浸渍合成法是最常用的制备分子筛负载金属催化剂的方法,然而使用该方法所制备的金属物种常常负载于分子筛晶体的外表面,具有较大的金属尺寸和较差的金属分散性,严重地降低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水)热/循环稳定性。
        针对上述问题,于吉红院士课题组率先开发出“配体保护—原位合成”策略,成功地将亚纳米贵金属Pd及杂化双金属Pd-Ni(OH)2、Pd-Co(OH)2团簇限域在纯硅分子筛微孔孔道之中。该类分子筛限域超小金属催化剂被首次应用于液相化学储氢,展现出迄今为止最优异的甲酸分解产氢性能(J. Am. Chem. Soc.2016,138, 7484;Chem2017,3, 477)。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连续四年入选化学领域ESI高被引论文。近期,课题组还制备了一系列分子筛限域亚纳米Pd-Mn团簇催化剂,该催化剂在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酸及甲酸分解制氢反应中均展现出超好的催化活性及循环稳定性,为实现以二氧化碳为媒介的氢能循环利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Angew. Chem. Int. Ed.2020, DOI: 10.1002/anie.202008962)。课题组还成功地将亚纳米金属团簇限域在不同种类的酸性分子筛孔道中,发现超小金属团簇与分子筛酸性位点间的协同效应可显著地提升氨硼烷分解产氢速率,为定向设计合成高性能化学储氢催化剂提供借鉴(Adv. Sci.2019,6, 1802350)。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还开发出超低能耗“配体保护—直接氢气还原”的全新合成策略,成功制备了分子筛限域单原子Rh催化剂,所制备的分子筛限域Rh单原子催化剂展现出优异的胺硼烷水解产氢性能:在室温条件下,最高产氢速率高达699 min-1。此外,分子筛限域Rh单原子催化剂在胺硼烷水解产氢耦合硝基化合物还原的串级反应中展现出优异的择形催化反应性能,其催化活性比相同条件下使用氢气作为氢源反应性能高出三个数量级。该工作为制备分子筛限域单原子金属催化剂提供了新的视角,被Angew. Chem. Int. Ed.杂志以“hot paper”刊发并选做当期封面文章(Angew. Chem. Int. Ed.2019,58, 18570)。利用上述合成策略,通过优化合成条件,课题组还成功地制备了S-1分子筛限域亚纳米Pt-Zn双金属团簇催化剂。由于超小的金属尺寸以及Pt-Zn双金属之间的协同效应,所制备的PtZn4@S-1-H催化剂展现出优异的丙烷脱氢性能。在550oC催化条件下,丙烯选择性和生成速率分别高达99.3%及65.5 molC3H6gPt-1h-1。此外,在不引入氢气的条件下,PtZn4@S-1-H催化剂在反应13000 min(WHSV = 3.6 h-1)后,催化性能依旧保持稳定。此外,Cs+离子的引入可显著提升PtZn4@S-1-H催化剂的再生稳定性,四次再生循环后,催化剂的丙烷脱氢反应性能保持不变。这一纯硅分子筛限域亚纳米Pt-Zn双金属催化剂在丙烷脱氢反应中展现出迄今为止最高的丙烯选择性和长效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以“hot paper”形式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杂志(Angew. Chem. Int. Ed.2020,DOI:10.1002/anie.202003349)。
       近期,课题组应邀在Adv. Mater.杂志上先后发表多篇综述文章,系统地总结并阐述了多孔材料负载金属催化剂的先进合成策略,以及多孔材料在液相化学储氢、C1化学转化领域的应用,并对相关前沿领域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Adv. Mater.2019,31, 1803966;Adv. Mater.2020,32, 2001818;Adv. Mater.2020, DOI: 10.1002/adma.2020029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

主题

94

帖子

13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9
19#
发表于 2022-3-7 08:42:05 | 只看该作者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吉林大学化学学院于吉红院士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于吉红,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科协主席,吉林大学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现任美国化学会JACS执行主编,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Chemical Reviews, JACS-Au, Advanced Materials, Chem, Matter,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ACS Nano, ACS Central Science等国际期刊编委/顾问编委。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筛纳米孔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能源、环境及新兴领域的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Nature, Nat. Rev. Mater, JACS, Angew Chem, Chem等期刊。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负责人。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获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等。
        据了解,“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的评选表彰始于1960年,迄今为止,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数万优秀女性和先进集体获此殊荣。2021年,全国妇联授予10人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300人全国三八红旗手、200个单位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186

帖子

28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82
20#
发表于 2023-3-9 18:06:58 | 只看该作者
2月17日,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颁奖大会在京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出席大会并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出席大会。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于吉红因其在分子筛科学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荣获2021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这是我校继1995年唐敖庆院士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5年徐如人院士、2005年吴式枢院士、2016年张希院士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之后的第五位获奖人,几代吉大人链成的科技报国基因熠熠生辉。
        于吉红作为国际无机合成、纳米科学及固态化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长期从事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她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在分子筛功能材料的创制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积极推动了功能材料的分子工程学这一基础前沿科学领域的发展。
        何梁何利基金是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先生于1994年捐资创立,其宗旨是通过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促进中国的科学与技术发展,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激励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加速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据悉,2021年和2022年全国共有112名科技人员获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0 06:20 , Processed in 0.473862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