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84|回复: 11

[学者专家]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冯小明

  [复制链接]

173

主题

197

帖子

23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9
发表于 2018-3-29 15: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冯小明四川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81年至1988年就读于兰州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及硕士学位,1996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1999年在美国大学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1988年至1993年任西南师范大学助教、副教授,1996年至2000年任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2000年至今任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1年获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委员会 “有机合成创造奖”、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6年获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奖”。研究成果入选“2011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科院2012年《科学发展报告》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

冯小明

冯小明

冯小明
职称与职务  教 授(博导)
专      业  有机化学、绿色化学
电      话  86-28-8541 8249
E-Mail  xmfeng@scu.edu.cn

1981-1988   兰州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学习,分获理学学士学位和理学硕士学位。
1993-1996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
1988-1993   西南师范大学化学系从事有机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助教和副教授。
1996-2000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历任副研究员和研究员,不对称合成联合开放实验室副主任,于1999被评聘为博士生导师。
1998-1999   美国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
2000-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学科委员,绿色化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1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2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壹等奖(第七完成人)
2002年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称号
2004年入选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和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7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 2007年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 2008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资助(学术带头人)
· 2009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 2009年获全国优秀教师和四川省模范教师称号
· 2010年获第六届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五完成人)
· 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资助(学术带头人)
· 2010年获药明康德公司颁发的“生命化学奖”二等奖
· 2011年获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委员会颁发的“有机合成创造奖”
· 2011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 基于“新型手性催化剂和高效高选择性的不对称催化新反应”研究入选“2011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研究工作入选中科院2012《科学发展报告》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
·  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学术任职
任国际刊物Adv. Synth. Catal.  Asian J. Org. Chem., Current Org. Synth.顾问编委,任Chin. Chem. Letts.副主编,化学学报,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应用化学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
从事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及手性医药、农药和具有生理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主要工作业绩
手性是自然界的基本属性。手性化合物在医药、农药、食品添加剂、信息素以及功能材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社会需求日益增大。不对称催化是获得光学活性化合物的最高效方法,具有原子经济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是发现和发展新型高效、具有广泛通用性的催化剂和不对称反应。


      手性催化剂是不对称催化的关键,通常认为配体或者催化剂的骨架具有刚性是“优势手性催化剂”的重要条件,许多配体或催化剂一般只适用于个别反应和部分底物,不具通用性。我们设计合成了具柔性直链烷基链接的C2对称双氮氧酰胺化合物,建立了结构多样性、可满足不同反应需求的手性双氮氧-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库,是目前对反应类型和底物最具广谱性、价格最低的催化剂之一。这是一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优势手性配体”,突破了对配体刚性骨架的传统要求,获得了具有最佳“手性口袋效应”的手性催化剂,为新手性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此外,运用双功能催化、分子识别、自组装、不对称活化等新策略和新概念,建立了胍-酰胺和二胺类双功能有机催化剂库和组合配体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库。利用这些自己发展的上述催化剂,高效高选择性地实现了30多类重要不对称催化反应。该类催化剂还显示了一些独特的催化性能,实现了7类具有挑战性的不对称催化新反应,其中一类反应被Elsevier出版社的有机人名反应专著冠名为“Roskamp–Feng”反应。


现已分别在Acc. Chem. Res. (1篇), Chem. Rev. (1篇), J. Am. Chem. Soc.(10篇), Angew. Chem. Int. Ed. (19篇), Chem. Eur. J. J. Org. Chem., Org. Lett.Adv. Synth. Catal. Tetrahedron, Synlett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SCI他引超过3800次。其中J. Org. Chem., 2002, 67, 2275这篇论文,被美国化学会的Chemical Reseach News中Heart Cut收录,并对此作了专门的正面评论;J. Am. Chem. Soc., 2005, 127, 12224这篇论文入选了该刊2005年7至9月的Most Accessed Articles(共20篇论文); J. Org. Chem. 2007, 72, 7715被评为该刊物的2007年7至9月的Most Accessed Article; J. Org. Chem. 2007, 72, 204被评为该刊物2007年的Most Accessed Article; Angew. Chem. Int. Ed. 2007, 46,8468-70和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6160-64被评为该刊物的VIP论文,分别被Highlight文章(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 1176-8 和2011, 50, 7734-6)进行了系统的正面评价和推荐。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 1308的研究工作,被英国皇家化学会Chemistry World、由美国University of Chicago的著名不对称催化化学家Hisashi Yamamoto教授进行了高度评价和推荐,认为“This research helps to show how indium could have a great future in the field of organic synthesis. I hope that this catalyst system can be applied to many other asymmetric syntheses”;同时自然杂志的新闻刊物Nature China对该研究作了题为“不对称催化:令人鼓舞的手性”的报道。自Synfacts杂志创刊以来,课题组发表的论文有近1/2被作为Hightlight论文进行了高度评价和推荐。在对不对称氯胺化反应介绍中,Synfacts杂志评论道“The catalyst system achieves nearly perfect diastereoselectivity, and very high levels of enantioselectivity”,该工作同时也被Synform杂志详细介绍。所发表的研究工作被编入30余部专著,100余篇论文被评述性论文正面评述,被邀请在国际、国内会议上做特邀和邀请报告30余次。


新型C2-对称双氮氧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催化不对称反应研究
氮氧化合物是一类强极性和强供电子性质的化合物。基于双功能、C2对称性、分子识别等策略,我们首次设计合成了新型高效的手性氮氧配体和催化剂库,在C=O、C=N键的亲核加成反应、C=C键的加成反应、环加成反应及开环反应等多种类型不对称催化反应中有优秀的活性和立体选择性;其中利用手性氮氧-金属络合物催化剂首次实现了如Roskamp反应、α-重氮酯参与的不对称α-胺化反应,α,β-不饱和酮的卤胺化反应等形成碳杂原子键的不对称催化新反应。
催化剂的设计思想:
早期的手性氮氧催化剂主要集中在喹啉类化合物衍生的双氮氧化合物,手性催化剂合成和修饰比较困难。对N-杂芳环类氮氧衍生物的配位性质研究较多,但对叔胺类手性氮氧化合物的研究没有得到开展。我们从手性氨基酸出发,基于双功能和C2对称性策略合成了叔胺类手性双氮氧-酰胺类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含有Lewis碱和Brønsted酸中心的双功能催化特点;同时选择不同的桥链基团将氮氧-酰胺化合物连接可形成C2-对称的新型有机催化剂和手性配体,并具有原料廉价、合成简单、结构易调和使用方便等特点。突破了对配体刚性骨架的传统要求,是一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优势手性配体”。


催化不对称反应研究:
(1)手性氮氧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催化不对称反应
首次将氮氧偶极化合物作为有机小分子催化剂,通过Lewis碱活化机理催化醛、酮和亚胺的腈化反应;利用氢键等非共价键作用催化羰基化合物的α-卤代反应,获得了高的催化活性和高的对映选择性,为含手性仲碳和季碳的二胺、氨基酸和α-卤代羰基化合物合成发展了简单实用的方法。
(2)手性氮氧-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催化不对称反应
氮氧偶极化合物具有强配位能力,可与20多种金属化合物如In(III)、Sc(III)、Yb(III)、Y(III)、Nd(III)、La(III)、Sm(III)、Ni(II)、Cu(I)、Cu(II)、Mg(II)、Fe(II)、Co(II)、Ag(I)等形成手性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已在30余类不对称催化反应中获得优异结果,包括5类不对称催化有机新反应。反应和底物普适性强,催化效率高,一些反应中催化剂用量可降低至0.001mol%;许多反应可获得>99% ee的对映选择性;反应在温和条件下可扩大至克级规模,操作简单方便。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128

帖子

15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2
发表于 2018-7-11 09:4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讲座时间:2018年5月13日
讲座地点:浙江工业大学邵科馆二楼国际会议厅
主  持:佘远斌教授、贾义霞教授


讲座一:手性双氮氧金属配合物催化不对称反应
主讲人:冯小明院士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
时  间:9:00-10:00
冯小明,中国科学院院士,1981年至1988年就读于兰州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及硕士学位,1996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至1999年在美国大学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1988年至1993年任西南师范大学助教、副教授,1996年至2000年任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2000年至今任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5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1年获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委员会 “有机合成创造奖”、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6年获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奖”。研究成果入选“2011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科院2012年《科学发展报告》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主题

87

帖子

14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4
发表于 2020-1-12 10: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11月18日,何梁何利基金2019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我校冯小明院士等56位科技领军人物获奖。其中,1位科学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35位科学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位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我校冯小明院士因其在催化不对称有机催化合成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与贡献,荣获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的化学奖。
手性化合物与生命科学、人类健康以及材料科学有紧密联系,不对称催化是获得手性化合物最有效和重要的合成途径之一。冯小明主要从事催化不对称有机催化合成研究,涉及手性催化剂的设计、合成、相应的不对称合成反应研究以及应用这些手性催化剂合成手性药物分子等。
他针对不对称催化反应选择性和效率的核心科学问题,发展了一类全新的具有柔性骨架的手性双氮氧酰胺化合物,被公认为新“优势”手性配体和催化剂,突破了传统优势配体刚性骨架的要求,证实具柔性骨架配体的优异性能和发展潜力,为新手性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建立了手性氮氧-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库,在温和条件下高效高选择性地实现了40多类重要的不对称反应,包括多类不对称催化新反应,其中之一被Elsevier出版社的人名反应专著冠名为Roskamp-Feng反应。这类手性氮氧配体合成简便、价廉易得,已成为商品化试剂,被国内外多个课题组和公司成功应用。他还设计合成了双功能含双哌啶骨架的二胺和胍类催化剂及相关有机催化不对称反应。发展的催化反应为多个重要生理活性手性药物和香料的合成提供了有效催化方法,如药物普瑞巴林、帕罗西汀、Coerulescine、抗疟疾候选药物NITD609等。部分专利成果已转让给药业公司进行产业化,为我国不对称合成领域的快速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据悉,何梁何利基金由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于1994年创立,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公益性科技奖励基金。何梁何利基金的宗旨是通过对我国取得杰出成就的科技工作者进行奖励,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激励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技术高峰,促进祖国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基金设“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每年评奖一次,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不超过5名,每人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100万港元;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总数不超过65名,每人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20万港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92

帖子

12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2
发表于 2020-2-12 15:41:17 | 显示全部楼层
1月19日,省委、省政府在成都召开四川省2020年高层次人才迎春座谈会。省委书记彭清华主持座谈会并讲话,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各领域各行业的院士专家、研究人员、创新人才致以新春祝福和诚挚问候。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前,举行了第二届“四川杰出人才奖”颁奖仪式。彭清华、尹力等省领导为包括我校冯小明院士在内的川内19名获奖者颁奖,对他们获得荣誉表示祝贺。
座谈会上,冯小明院士代表受表彰专家作了交流发言,围绕建设绿色化工产业强省建言献策。
“四川杰出人才奖”是经中央批准,以省委、省政府名义表彰的人才奖项,每3年实施一次,每次表彰不超过20名。2016年,省委、省政府评选表彰了首届18名“四川杰出人才奖”获得者。此次表彰的19名人选都是近年来四川省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杰出人才,在全省以及全国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我校冯小明院士长期从事催化不对称有机催化合成研究,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70

帖子

11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4
发表于 2020-3-14 16: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3,3]-重排由于具有较高的化学、区域、立体选择性,在有机合成中应用广泛。相比之下,[1,3]-重排的发展却并不成熟。一般情况下,热促[1,3]-重排需要苛刻的反应条件。后续研究发现,在过渡金属催化剂,亲核催化剂或Lewis酸催化剂的存在下,可以通过两性离子中间体的过渡态,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进行该类重排。其中,Lewis酸催化是最为常见的催化方式。然而,手性Lewis酸催化的不对称[1,3]-重排却鲜有报道。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挑战1) 热促[1,3]-重排导致的背景反应难以克服;2) Lewis酸催化下,烯丙基乙烯基醚类底物存在[1,3]和[3,3]-重排的区域选择性,一般难以控制;3) 要求手性Lewis酸催化剂能有效作用于中间体从而在重排过程中提供手性控制。铑盐可以促进三氮唑与苄醇衍生物的串联插入/重排反应,为α-氨基酮类化合物的高效合成提供新途径。鉴于手性α-氨基酮骨架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在2018年双金属接力催化三氮唑与烯丙醇类底物的串联插入/不对称[3,3]-重排(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16554)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三氮唑与苄醇类底物参与的不对称[1,3]-重排反应研究。研究发现,铑催化剂不但参与苄醇的O-H插入,还能促进第二步重排反应,这给该串联反应的手性控制增加了难度。但通过控制实验发现,在较低的温度(90度)下,热促以及铑盐促进的[1,3]-重排背景反应被抑制,而在此温度下手性Lewis酸催化剂却能有效催化后续的重排过程。

双金属接力催化

双金属接力催化
在非手性铑盐和手性双氮氧-铟配合物存在下,不同取代的三氮唑可与多种类型的苯甲醇类底物发生反应,较高收率和高对映选择性地得到一系列a-氨基酮产物,最优结果高达97%的收率和96%的对映选择性。通过产物单晶、控制实验以及动力学研究,我们认为该重排反应经历了离子对机理。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上,题目为“Tandem Insertion/[1,3]-Rearrangement: Highly Enantioselective Construction of α-Aminoketones”,文章链接为http://dx.doi.org/10.1002/anie.201914645。第一作者:陈煜双,通讯作者为冯小明教授、董顺喜教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44

帖子

5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0
发表于 2020-8-30 12: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2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获奖项目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人。我校冯小明院士荣获本年度陈嘉庚科学奖中的化学科学奖,获奖项目名称为“新型优势双氮氧配体和高效不对称催化”。
       冯小明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主要从事不对称催化合成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新型手性配体和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不对称催化反应、手性药物和生理活性化合物的高效高选择性合成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发展了一类具有柔性构象的手性双氮氧酰胺化合物,被称作“冯氏”配体,是公认的新型优势手性配体和催化剂;高效高选择性地实现了50多类重要不对称催化反应,包括10多类具有挑战性的不对称催化新反应,其中一例被Elsevier公司出版的人名反应专著Organic Synthesis Based on Name Reactions冠名为Roskamp-Feng反应,同时也纠正了美国通用有机化学教材中“不能制备手性中心位于两个羰基之间光学活性β-酮酯”的结论。发展的不对称催化反应为20多个重要手性药物、天然产物及合成中间体提供了简单、高效的合成方法,为提升我国在不对称合成领域的国际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冯小明教授现已发表SCI论文400余篇,授权美国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6项。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手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及国内外多个学术期刊的编委或顾问编委。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第三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章、中国化学会手性化学奖、有机合成创造奖和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主题

126

帖子

14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0
发表于 2020-11-23 16: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11月20日,第二届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和创新创业英才奖颁奖典礼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教育部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林惠青,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等出席颁奖典礼。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冯小明院士荣获杰出教学奖。评委会一致认为:冯小明教授作为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从教三十余载,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事业根本,以“智慧、勤奋、诚信、自信”和“坚定信念,敢于创新,实事求是,强化责任”为教育理念,坚守在教学一线、科研前沿,言传身教、躬亲示范,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勇于创新的优秀人才。在他的课堂,学生不仅学到了元素构成物质的规律,更体悟了成长进步的方程。
       冯小明教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师德师风,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积极投身创新发展实践,发明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冯催化剂”和“冯反应”,为国际有机化学研究和应用贡献了中国智慧,并将这些前沿科学研究成果融入其长期主讲的本科生《有机立体化学》、研究生《手性技术》课程,对中小学生开展有关化学的科普讲座,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好奇和热爱。言传身教,指导学生潜心治学、献身学术。从教三十余年,为我国培养了包括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国家“杰青”、国家“优青”、上市公司高管及高级研发人员等在内的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教学科研成果突出,曾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四川省模范教师、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章、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荣誉和奖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

主题

101

帖子

12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2
发表于 2021-3-18 14:59:05 | 显示全部楼层
3月17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成都举行。我校冯小明院士荣获“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省委书记彭清华为他颁奖。我校共34个项目获2020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0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2项,我校作为第一单位牵头获奖总数25项,牵头获一等奖9项。冯小明院士,副校长梁斌、褚良银,及获奖代表出席大会。
冯小明院士荣获四川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冯小明

冯小明
冯小明院士长期从事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及手性医药、农药和具有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针对不对称合成中发展新型优势手性催化剂、新反应、新方法和新策略等核心科学问题,历时二十多年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国际领先的重大原创性成果,为四川乃至中国在有机合成领域的国际影响力以及人才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6

主题

341

帖子

5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04
发表于 2021-4-29 14: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第七届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正式揭晓,我校冯小明院士荣膺奖励。在4月19日的中国化学会第32届学术年会开幕式上,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姚建年院士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主任谢在库院士共同为冯小明院士、李大东院士、唐勇院士、张希院士四位获奖者颁奖。

冯小明

冯小明
        冯小明院士长期从事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及手性医药、农药和具有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针对不对称合成中发展新型优势手性催化剂、新反应、新方法和新策略等核心科学问题,历时二十多年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中国有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设立于2008年,主要表彰在我国化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为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和促进科学事业以及人才培养做出杰出贡献的化学家。奖励每两年组织提名、评审、颁发一次,每届奖励不超过4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主题

235

帖子

44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40
发表于 2021-6-2 12: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5月29日,在全国两院院士大会期间,举行了陈嘉庚科学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颁奖典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出席颁奖仪式并为获奖者颁奖。我校冯小明院士荣获陈嘉庚科学奖中的化学科学奖,获奖项目名称为“新型优势双氮氧配体和高效不对称催化”。

冯小明

冯小明
       2020年度陈嘉庚科学奖获奖项目共5项,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获奖人共6位。其中,陈嘉庚化学科学奖颁给四川大学冯小明院士,科学奖数理科学奖颁给北京大学高原宁,生命科学奖颁给清华大学/西湖大学施一公,地球科学奖颁给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技术科学奖颁给清华大学雒建斌。信息技术科学奖空缺。
       冯小明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及手性医药、农药和具有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针对不对称合成中发展新型优势手性催化剂、新反应、新方法和新策略等核心科学问题,历时二十多年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国际同行公认的、以他的姓氏命名的“冯催化剂”和“冯反应”等原创性研究成果,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为不对称催化领域的快速发展和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嘉庚科学奖的前身是1988年设立的陈嘉庚奖。2003年2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同意,中国科学院和中国银行共同出资成立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设立陈嘉庚科学奖。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年科学奖分别设立6个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个奖项每次评选一项,获奖人数一般为一人,最多不超过三人;如无符合标准的项目,可以缺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主题

182

帖子

26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2
发表于 2021-10-31 10: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10月26日,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科技部关于表彰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的决定》(人社部发[2021]84号)通知,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化学学院教授冯小明入选“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通知指出,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发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和专业精神,矢志爱国奋斗,勇于创新创造,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创新成果,为建设创新性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表彰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是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的优秀代表和先进典型,广大专业技术人才要以他们为榜样,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勇立潮头,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冯小明

冯小明
       冯小明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长期从事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及手性医药、农药和具有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合成研究。针对不对称合成中发展新型优势手性催化剂、新反应、新方法和新策略等核心科学问题,历时二十多年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以廉价易得的氨基酸为手性原料,设计合成了多种原创性和具有中国人标签的特色手性催化剂,其中手性双氮氧-酰胺化合物被称为“冯催化剂”面向全球销售,为优势手性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建立了手性双氮氧-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库,实现了60多类重要的不对称反应,包括20多类全新的化学反应和前人无法实现的挑战性反应,创造了第一个中国本土研究工作被国际人名反应专著命名的有机人名反应——“Roskamp-Feng”反应(Feng即冯小明),并修正了美国通用有机化学教材中关于“不能制备手性中心位于两个羰基之间的光学活性b-酮酸酯”的结论。
        冯小明院士发明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对称催化新方法和新策略,为30多个手性天然产物、药物和候选药物分子提供了简单、高效的合成途径。其研究成果入选“2011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中科院2012《科学发展报告》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优秀成果选编》,为我国不对称催化合成领域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104

帖子

15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3
发表于 2021-12-16 16: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我校牵头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烃类化合物不对称催化转化”获批立项,项目直接经费6000万元,由我校冯小明院士牵头,联合南开大学周其林院士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优势团队共同承担。这是我校首个国家基础科学中心,也是西南地区获批的第一个基础科学中心,必将有力支撑我校化学学科高质量发展和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烃类化合物不对称催化转化

烃类化合物不对称催化转化
        烃类基本化工原料直接不对称催化转化为高附加值手性官能化分子是现代合成科学的前沿领域,同时也是极具挑战性的基础科学难题。“烃类化合物不对称催化转化”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旨在瞄准这一国际科学前沿和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原创性、前瞻性和交叉性为特点,重点解决烷烃、烯烃、芳烃的高效催化活化和精准立体选择性官能化,为高附加值手性医药、农药、香料和材料等的合成提供变革性路线,以推动我国手性医药等产业的升级和革新。同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不对称催化基础科学研究队伍,保持在不对称催化领域的引领状态,产生更多引领性的重大原创性成果。
      据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自2016年开始实施,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迄今为止资助力度最大的项目。每年资助项目数不超过15项,项目执行期为五年(可滚动五年)。该类项目旨在集中和整合国内优势科研资源,产出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抢占国际科学发展的制高点,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19 09:55 , Processed in 0.178048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