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34|回复: 3

[专家学者]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周翔

[复制链接]

164

主题

178

帖子

2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0
发表于 2018-3-27 19: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翔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导,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化学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十一、十二届化学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第三届湖北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生物有机与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 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973首席科学家。承担项目与课题5项。
武汉大学周翔.jpg
周翔
博士 , 教授
研究方向: 有机化学,化学生物学
联系电话: 027-68756663
Email: xzhou@whu.edu.cn
教育与研究经历
1982.9-1989.7   学士,硕士,武汉大学化学系
1989.7-1992.12  助教,讲师,武汉大学化学系
1992.12-1995.5  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
1996.10-1998.10 博士后,美国Department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ofessor Dr. S. M. Hecht 课题组
1998.11-2001.5  博士后,美国Departmentof 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Professor Dr. S. E.Rokita 课题组
2001.5--至今    教授,博导,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
2009--至今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1年           973首席科学家
研究领域与兴趣
生物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
教学情况
主讲本科生课程:《生物化学》
主讲研究生课程:《生物有机化学》
承担项目与课题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化学小分子探针对染色体端粒DNA结构、生物学活性及相关信号转导的干预和影响》(90813031, 2009年)
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生物有机化学》(20425206,2005年)
3.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可诱导核酸交联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21072155, 2011年),《以端粒酶为靶标的抗肿瘤候选药物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30973605, 2010年),
4. 主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以核酸为靶目标的抗肿瘤药物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活性研究》
5.主持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
学术兼职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化学组成员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十一、十二届化学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
3.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
4.第三届湖北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5. 教育部生物有机与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6. 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副理事长
7. 高等学校化学教育研究中心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8. 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1. Wang, S., Long, Y., Wang, J., Ge, Y.,Guo, P., Liu, Y., Tian, T.* and Zhou, X*.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sof different cytosine modifications on CpG dinucleotide sequences: The effectson the BZ transition. J. Am. Chem. Soc.2014. 136.56-59.
2. Wang, T., Hong, T., Tang, T., Zhai, Q.,Xing, X., Mao, W., Zheng, X., Xu, L.,Wu,J.,Weng,X.,Wang,S.,Tian,T.,Yuan,B.,Huang,B.,Zhuang,L.and Zhou, X.*Applicationof N-Halogeno-N-sodiobenzenesulfonamide Reagents to the Selective Detection of5-Methylcytosine in DNA Sequences. J. Am. Chem. Soc.,2013,135, 1240-1243.
3. Yuan, L., Tian, T., Chen, Y., Yan, S.,Xing, X., Zhang, Z., Zhai, Q., Xu, L., Wang, S., Weng, X. and Zhou, X*.Existence of G-quadruplex structures in promoter region of oncogenes confirmedby G-quadruplex DNA cross-linking strategy. Sci Rep., 2013,3:1811.
4. Hu, J., Xing, X., Xu, X., Wu, F., Guo,P., Yan, S., Xu, Z., Xu, J., Weng, X. and Zhou, X.*. SelectiveChemical Labelling of 5‐Formylcytosine in DNA by Fluorescent Dyes. Chem.Eur. J., 2013,19, 5836-5840.
5. Wu, Z., Tian, T., Yu, J., Weng, X., Liu,Y. and Zhou,X.*Formation of Sequence‐Independent Z‐DNA Induced by aRuthenium Complex at Low Salt Concentrations. Angew. Chem. Int. Ed.,2011,123,12168-12173.
6. Bai, M., Huang, J., Zheng, X., Song, Z.,Tang, M., Mao, W., Yuan, L., Wu, J., Weng, X. andZhou, X.*Highlyselective suppression of melanoma cells by inducible DNA cross-linking agents:bis (catechol) derivatives. J. Am. Chem. Soc. , 2010,132, 15321-15327.
7. X. L. Wang, J. Huang, Y. Y. Zhou, S. Y.Yan, X. C. Weng, X. J. Wu, M. G. Deng, X. Zhou*, The Switching ofG-quadruplex Structure by Photoregulation. 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5305. (Hot Paper)
8. M. G. Deng, D. Zhang, Y. Y. Zhou, X.Zhou*, Highly effective colorimetric and visual detection of nucleic acidsusing an asymmetrically split peroxidase DNAzyme. J. Am. Chem. Soc., 2008, 130,13095.
9. X. C. Weng, L. G. Ren, L. W. Weng, J.Huang, S. G. Zhu, X. Zhou*, L. H. Weng, Synthesis and biologicalstudies of inducible DNA cross-linking agents. Angew. Chem. Int. Ed., 2007, 46,8020.
10. P. Wang, R. P. Liu, X. J. Wu, H. J. Ma,X. P. Cao, P. Zhou, J. Y. Zhang, X. C. Weng, X. L. Zhang, J. Qi, X.Zhou*, L. H. Weng, A potent, water-soluble and photoinducible DNAcross-linking agent.J. Am. Chem. Soc., 2003, 125,1116. (Highlighted by Heart Cut, March, July, 2003)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4

主题

311

帖子

35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55
发表于 2021-2-23 16:34:33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年2月18日,2020年度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举行,我院周翔教授主持的项目“核酸的分子识别和调控”荣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项目团队成员:周翔、翁小成、田沺、邓明刚、王少儒。
        周翔课题组的成果围绕核酸特殊结构和修饰的动态变化,利用化学生物学理论和技术,通过化学小分子对核酸结构和修饰的识别及相互作用,探索生命过程新机制,项目取得一系列原创性成果,为疾病早期诊断和高选择抗癌领域提供新策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139

帖子

2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0
发表于 2021-11-19 10: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周翔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翔,1986和1989年在武汉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6-2001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马里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起任武汉大学教授,现任武汉大学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以及科技部973项目等。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曾任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担任多个学术期刊如Acc. Chem. Res.等的编委。
         周翔长期致力于核酸化学生物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分子对核酸结构的识别及其功能调控研究、基于核酸化学技术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通过小分子对核酸结构的识别和功能调控,开发核酸靶向药物分子和重大疾病诊断技术,取得了系统的、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推进了核酸化学生物学研究发展。他以通讯或共同通讯作者在Acc. Chem. Res., Chem. Soc. Rev., Nat. Chem. Biol., Nat.Commun., Sci. Adv.,Chem,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Nucleic Acid Res., JACS Au, Cell Chem. Biol.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60余篇。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两次,排名第一),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二等奖。
        核酸异常改变往往会导致重大疾病发生,在周翔的带领下,其团队致力于通过化学小分子对不同核酸结构的识别和作用,发现生命过程新机制,进而对相关生命过程进行化学干扰和调控,这些研究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开发的基于核酸进行疾病早期诊断和高选择抗癌新策略和新技术,可以弥补传统诊疗手段的不足。
         同时,周翔还承担校内教学的任务,主讲本科生课程《化学生物学》,主讲研究生课程《生物有机化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主题

133

帖子

19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7
发表于 2023-11-9 10: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10月22日-24日,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常委、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周翔当选为副主席。
         周翔,1986和1989年在武汉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6-2001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马里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起,任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现任武汉大学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2021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致力于核酸化学生物学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分子对核酸结构的识别及其功能调控研究、基于核酸化学技术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通过小分子对核酸结构的识别和功能调控,开发核酸靶向药物分子和重大疾病诊断技术,取得了系统的、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推进了核酸化学生物学研究发展。他以通讯或共同通讯作者在Acc. Chem. Res., Chem. Soc. Rev., Nat. Chem. Biol., Nat.Commun., Sci. Adv.,Chem,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 Nucleic Acid Res., JACS Au, Cell Chem. Biol.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60余篇。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两次,排名第一),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二等奖。
         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以及科技部973项目等。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曾任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担任多个学术期刊如Acc. Chem. Res.等的编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3-29 14:10 , Processed in 0.088473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