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51|回复: 4

[专家学者]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谢素原

[复制链接]

586

主题

589

帖子

61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17
发表于 2018-3-25 14: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谢素原教授,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Science Bulletin (原《科学通报》)副主编,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纳米材料与器件分会理事,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等。1999年于厦门大学获博士学位。2001年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07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2年获得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2013年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4年荣获第五届中国侨界(创新成果)贡献奖,2015年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6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百千万领军人才称号。已在Scienc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hemistry、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等国际期刊发表一百多篇学术论文。


谢素原

谢素原
谢素原
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话:(0592)2182151 (实验室)
传真:(0592)2183047
电子邮箱:syxie@xmu.edu.cn更新个人信息
个人简历:
教育背景
博士(厦门大学,1999)
硕士(昆明贵金属研究所,1991)(中南工业大学,1989)
学士(福建师范大学,1988)
人才计划
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5),入选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2007),长江学者(2009),享国务院特殊津贴(2011)。
奖励情况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1)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三完成人(2006)
宝钢优秀教师奖(2008)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2)
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2012)
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2013)
第五届中国侨界(创新成果)贡献奖(2014)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5)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6)
百千万领军人才(2016)
重要学术任(兼)职
Science Bulletin (原《科学通报》)(Associate Editor)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纳米材料与器件分会(理事)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
高性能陶瓷纤维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研究兴趣:
特殊结构富勒烯的合成、性质及其在超导和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碳簇材料的结构和形成机理,高效液相色谱和表面质谱分析,碳基纳米团簇材料(纳米管、石墨烯等)的合成及其功能化。
近期主要代表论著:
(1)“Capturing the labile fullerene[50] as C50Cl10”, Science. 2004, 304, 699-699.
(2)“Two I-h-symmetry-breaking C60 isomers stabilized by chlorination”, Nature Materials. 2008, 7, 790-794.
(3)“An entrant of smaller fullerene: C-56 captured by chlorines and aligned in linear chains”, J. Am. Chem. Soc. 2008, 130, 15240-15241.
(4)“Crystal structures of Saturn-like C50Cl10 and pineapple-shaped C64Cl4: Geometric implications of double- and triple-pentagon-fused chlorofullerenes”, Angew. Chem. Int. Ed. 2008, 47, 5340-5343.
(5)“The stabilization of fused-pentagon fullerene molecules”, Nature Chemistry 2009, 1, 450-460.
(6)“Desorption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for monitoring the kinetics of Baeyer-Villiger Solid-State organic reactions”, J. Am. Soc. Mass Spectrom. 2009, 20, 2087-2092.
(7)“Chlorofullerenes featuring triple sequentially fused pentagons”, Nature Chemistry 2010, 2, 269-273.
(8)“C72Cl4: A Pristine Fullerene with Favorable Pentagon-Adjacent Structure”, J. Am. Chem. Soc. 2010, 132, 17102–17104.
(9)“Simple combustion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octahydro[60]fullerene with a Non-IPR C60 cage”, J. Am. Chem. Soc. 2010, 132, 15093-15095.
(10)“Pentagon-Fused Hollow Fullerene in C78 Family Retrieved by Chlorination”, J. Am. Chem. Soc. 2010, 132, 12648-12652.
(11)“Carbon arc production of heptagon-containing fullerene 68”,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1,2,1-6.
(12)“Probing Hydrogen Bond Energies by Mass Spectrometry”, J. Am. Chem. Soc. 2013, 135, 6122-6129.
(13)“Synthesis of Long-Sought C-66 with Exohedral Stabilization”, 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7853-7855.
(14)“Capturing the long-sought small-bandgap endohedral fullerene Sc3N@C82 with low kieti stability”J. Am. Chem. Soc. 2015, 137, 3119-3123.
(15)“Functional Sulfur-Doped Buckybowls and Their Concave-Convex Supramolecular Assembly with Fullerenes” 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13047-13051.
(16)“Triangular Monometallic Cyanide Cluster Entrapped in Carbon Cage with Geometry-Dependent Molecular Magnetism”J. Am. Chem. Soc.2016, 138, 14764-14771.
(17)“Entrapping a Group-VB Transition Metal, Vanadium, within an Endohedral Metallofullerene: VxSc3-xN@I-h-C-80 (x=1, 2)”J. Am. Chem. Soc.2016, 138, 207-214.
(18)“Formation of Curvature Subunit of Carbon in Combustion”J. Am. Chem. Soc.2016, 138, 9629-9633.
(19)“Monometallic Clusterfullerene Single-Molecule Magnet Containing Strained Fused-Pentagon Stabilized by a Nearly Linear Metal Cyanide Cluster”,Angew. Chem. Int. Ed. accept.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主题

77

帖子

8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1
发表于 2018-6-1 05: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等能源化学》课程系列
报告题目:光能的转化及其利用
报  告  人:谢素原 教授
报告地点: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卢嘉锡楼202
报告时间:2018年6月6日 14:30


报告人简介:
       谢素原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Science Bulletin (原《科学通报》)副主编,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纳米材料与器件分会理事,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等。1999年于厦门大学获博士学位。2001年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2007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2年获得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2013年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4年荣获第五届中国侨界(创新成果)贡献奖,2015年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6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百千万领军人才称号。已在Scienc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hemistry、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等国际期刊发表一百多篇学术论文。


欢迎大家参加。谢谢!
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主题

79

帖子

8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3
发表于 2018-6-28 07:4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报告题目:碳团簇新结构及其形成研究
报告时间:2018年6月22日上午9:30-10:30
报告地点: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阳光科技大厦一楼报告厅
报 告 人:谢素原
个人简介:
谢素原,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1984-1988),(原)中南工业大学研究生(1988-1989),(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昆明贵金属研究所硕士(1989-1991),厦门大学化学系博士(1996-1999),厦门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1999-至今),美国克莱姆森(Clemson)大学访问学者(2003-2005),英国卡迪夫(Cardiff)大学访问教授(2017)。
2001年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9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0

帖子

2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2
发表于 2019-6-28 16: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先前报道的富勒烯C70异构体具有正曲率并且除了六边形之外还包含12个五边形。厦门大学谢素原张前炎邓顺柳等人报道了一个全新C70物种,其中有两个负弯曲的七边形部分和14个五边形。这种C70新物种含有两个对称的七边形,称为dihept-C70。dihept-C70从碳弧中生长,是通过在七面体参与的途径。通过具有低能垒的hept-C68中间体,C66碳簇经历连续的C2插入。研究表明,七边形的出现有助于减少融合五边形中的π-轨道轴向量的角度以dihept-C70。在七边形和两个相邻五边形的交叉点处的氯化可以极大地扩大HOMO-LUMO间隙,这使得dihept-C70Cl6可通过色谱法分离。dihept-C70Cl6的发现为理解碳聚集过程中的富勒烯形成机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富勒烯C70

富勒烯C70


Zhong,Y. , Chen, Z. , Du, P. , Cui, C. , Tian, H. , Shi, X. , Deng, S. , Gao, F. ,Zhang, Q. , Gao, C. , Zhang, X. , Xie, S. , Huang, R. and Zheng, L. (2019),Double Negatively Curved C70 Growth through a Heptagon‐Involving Road. Angew. Chem. Int. Ed.. 2019
Doi:10.1002/anie.201902154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nie.2019021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0

主题

341

帖子

3353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353
发表于 2021-11-19 10: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发布《关于公布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的公告》。我院谢素原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谢素原,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谢素原和团队始终专注于碳簇化学的研究,发现了“张力释放”和“局域芳香化”两个原理来稳定新型富勒烯,从而突破了“独立五元环规则”的制约,丰富了碳簇的数量和种类;发明了多段燃烧合成法,大规模制备了多种富勒烯及其衍生物,使富勒烯及其衍生物被作为电子受体材料与健康时尚产品添加剂得到示范应用推进。迄今为止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包括Science、Sci Adv、Nat Chem、Nat Mater 、Nat Nanotech 、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的论文30余篇,编著了《富勒烯:从基础到应用》一书,为《现代无机合成化学(英文)》(徐如人院士等主编)撰写了“富勒烯合成化学”专章。先后在2006年和2015年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分别为第三和第一完成人),并获得2015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20年度中国化学会会士等荣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3-29 20:06 , Processed in 0.096172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