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16|回复: 13

[专家学者]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储能技术研究部李先锋

  [复制链接]

92

主题

98

帖子

11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6
发表于 2017-9-19 09:2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先锋,男,1979年7月生于山东沂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科院卓越青年科学家获得者,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部部长,电池材料与关键技术研究组长。长期从事大规模电化学储能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成果荣获包括“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3),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突出贡献者,排名2)、 “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2)等科技奖励。获 “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第三届“中科院沈阳分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辽宁省青年科技奖”,等奖励。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中国科学院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大连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等。为首届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国膜工业协会电驱动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迄今为止共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6篇,Angew. Chem. Int. Ed 1篇,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篇,Nano energy 1篇。迄今为止,论文他引次数2500余次, H 因子30。2015年开始担任“Scientific Reports”杂志编委。申报发明专利100余项,国际专利6项。授权20余项。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科技部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项目、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等多项项目与课题。

李先锋

李先锋

李先锋 博士 研究员地址: 大连市中山路457号(116023)
电话: +86-0411-84379669
传真: +86-0411-84665057
信箱: lixianfeng@dicp.ac.cn
主页: www.energystorage.dicp.ac.cn

教育背景
2001-09--2006-06   吉林大学   博士
1997-09--2001-06   长春师范学院   学士

出国学习工作
2006.10~2009.9: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博士后,主要从事分离膜材料的研究。
工作经历
2009年9月作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百人计划”海外引进人才加入大连化物所。
2012年12月晋升研究员,2016年任大连化物所储能技术研究部部长,2017年任大连化物所所长助理。

工作简历
2017-12~现在,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所长助理/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2016-12~现在,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2015-05~2016-12,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部代部长/研究员
2014-09~2015-05,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2012-12~现在,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研究组组组长/研究员
2010-09~2015-05,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所百人计划/副研究员
2006-10~2009-09,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 博士后

社会兼职
2018-05-31-今,Sustainability期刊, 编委
2017-01-02-今,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期刊, 编委
2016-07-30-2017-09-30,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八届理事会, 理事
2015-01-01-今,Scientific reports (Nature publishing group)期刊, 编委
2015-01-01-今,中国膜工业协会电驱动膜专业委员会, 委员
2011-01-03-今,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 会员



代表性论著:
1.AWenjing Lu, Zhizhang Yuan, Yuyue Zhao, Xianfeng Li*, Huamin Zhang* and Ivo F. J. Vankelecom, High-performance porous uncharged membranes for vanadium flow battery applications created by tuning cohesive and swelling forces,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6, 9, 2319
2.   Zhizhang Yuan, YinqiDuan, Zhanghong Zhang, Xianfeng Li*, Huamin Zhang* & Ivo Vankelecom, Advanced porous membranes with ultra-high selectivity and stability for Vanadium flow battery,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9 (2016) 441
3.  Yuyue Zhao , Mingrun Li , Zhizhang Yuan , Xianfeng Li*, Huamin Zhang*, and Ivo F. J. Vankelecom, Advanced Charged Sponge-Like Membrane with Ultrahigh Stability and Selectivity for Vanadium Flow Batteries,Adv. Funct. Mater. 2016, 26, 210
4.  Zhizhang Yuan, Xiangxue Zhu, Mingrun Li, Wenjing Lu, Xianfeng Li*, and Huamin Zhang*, A Highly Ion-Selective Zeolite Flake Layer on Porous Membranes for Flow Battery Applications,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3058
5.   Wanxin Xu, YuyueZhao ,Zhizhang Yuan, Xianfeng Li*, Huamin Zhang*. Ivo F. J. Vankelecom. Highly Stable Anion Exchange Membranes with Internal Cross-Linking Networks [J]. Adv. Funct. Mater.  2015, 25(17): 2583
6.  Hongzhang Zhang, Huamin Zhang*, Fengxiang Zhang, Xianfeng Li*, Yun Li etal, Advanced charged membranes with highly symmetric sponge structures for vanadium flow battery application,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6 (2013)776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主题

100

帖子

11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4
发表于 2018-4-12 08: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部研究员李先锋张华民领导的研究团队在液流电池非氟多孔离子传导膜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离子传导膜是液流电池的关键核心部件,其性能、成本将决定液流电池系统的性能、可靠性与成本。该团队原创性提出了“不含离子交换基团”离子筛分传导的机理(Energy Environ. Sci.),并取得了系列进展。然而,为满足新一代高功率密度电堆的需求,多孔离子传导膜的离子传导性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在该工作中,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在多孔离子传导膜内构建连续的离子传输通道,在保证离子选择性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膜的质子传导性,为高功率密度液流电池的研究开发奠定了基础。相关结果发表在《纳米能源》(Nano Energy)上。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前沿重点项目、教育部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和DICP&QIBEBT融合基金等相关项目资助。

大连化物所液流电池非氟多孔离子传导膜研究获进展

大连化物所液流电池非氟多孔离子传导膜研究获进展
大连化物所液流电池非氟多孔离子传导膜研究获进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70

帖子

7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6
发表于 2018-4-18 08: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连化物所柔性电极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部研究员李先锋、研究员张华民、副研究员张洪章团队在高负载量柔性自支撑电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工作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Adv. Funct. Mater.)上。
  纳米级活性物质颗粒因其比表面高、离子/电子传输路径短,在电化学领域的应用潜力很大。但随着纳米颗粒在电极上的载量增加,颗粒易从电极中脱落,限制了其实际应用。该团队于2016年首次报道了以“相转化”的方法制备具有优异粘结强度和电子/离子传质能力的“三连续”电极(Adv. Funct. Mater.),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实现了电极的柔性化。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于2017年实现了柔性电极的自支撑和高活性物质载(如硫24 mg/cm2)(Nano Energy)。
  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该团队进一步发展了柔性自支撑电极的整体电流汇集技术。该技术通过在电极表面和内部“原位化学沉积”三维连续的金属基集流网络,大幅改善了电极表面和内部的电子传导性能。且该集流网络的制备成本低廉、易于放大,集流网络的面密度远低于传统铝箔、铜箔、泡沫镍等,可进一步降低器件的整体重量,为高比能量柔性电池的实用化奠定了基础。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iChEM)、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大连市科技之星计划的资助。

大连化物所柔性电极研究取得新进展

大连化物所柔性电极研究取得新进展
大连化物所柔性电极研究取得新进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68

帖子

7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2
发表于 2018-5-23 09: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科院大化所研发出能自我恢复的锌碘液流电池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储能技术研究部李先锋研究员、张华民研究员带领团队研发了一种新型的、长寿命、可自恢复的锌碘液流电池。该电池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锌碘液流电池存在循环寿命短,功率密度低的问题,有望用作大规模储能技术,解决目前风能、太阳能等发电不连续、不稳定、不可控的难题,实现清洁能源高效利用。

锌碘液流电池在锌负极在不断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不规则的锌枝晶,这种“树状结构”的枝晶会在循环过程中不断生长,最终刺穿电池的膜,造成电池的短路,严重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

为解决此问题,研究人员提出利用廉价的聚烯烃多孔膜替代昂贵的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该电池的聚烯烃多孔结构中充满的氧化态电解液可以溶解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锌枝晶,实现自恢复,解决了由于锌枝晶导致的电池循环寿命差的问题。此外该锌碘液流电池还具有成本低、电导率高、稳定性强、工作电流密度大等特点。实验表明,单电池能量效率可达到82%,较之前报道的锌碘体系提高了8倍。

为证实该体系的实用性,研究团队成功集成出千瓦级电堆,该电堆在80mA/cm2下稳定运行超过300个循环,能量效率稳定在80%,表现出很好的可靠性。该电池目前仍处于研究初期阶段,需进一步提高其高电流密度下的可靠性,推进其实用化和产业化。

相关工作以“非常重要文章(Very Important Paper)”形式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上,并得到审稿人高度评价,审稿人认为:“这个令人尊重的研究团队,在液流电池领域所作出的这一项非常卓越的工作,将对新型液流电池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主题

74

帖子

7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6
发表于 2018-6-29 08: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报告题目:膜材料在能源存储与转换过程中的应用
报告人:李先锋研究员
报告时间:2018年6月25日14:30
报告地点:实验一楼第一会议室
联系人:江浩教授
报告人介绍:
2006年在吉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于同年10月加入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开始博士后研究
2009年9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主要从事高分子功能膜材料的分子设计、开发以及结构与性能研究。特别是在燃料电池用质子交换膜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采用了从制备磺化单体出发,控制磺化单体和非磺化单体含量来控制聚合物膜磺化度的方法,成功的合成了不同磺化度的磺化聚芳醚酮类质子交换膜材料,首次报道了该类质子交换膜材料(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34 (2004) 75–81),并受到了广泛关注 (当选前25名最热门的文章,单篇引用次数高达110多次)。在质子交换膜方向发表SCI论文30余篇,而且有5篇文章被选入前25位的最热门文章。他引次数220余次。申请专利4项。同时在分离膜方面,首次报道了多层聚电解质膜在溶剂纳滤中的应用(Chem. Mater. 20 (2008) 3876-3883)。成功开发了不同种类的耐溶剂的纳滤膜,包括聚吡咯类,以及网状交联聚合物膜等。主要从事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用离子交换膜的开发与研究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40

帖子

49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9
发表于 2018-9-19 09: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连化物所李先锋Nat. Commun.:带负电的纳米多孔膜用于碱性锌基液流电池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李先锋课题组设计了在孔壁和表面均带负电荷的纳米多孔膜,用来解决锌枝晶/堆积问题,从而使电池具有较长的循环寿命。通过带负电的锌酸盐离子和带负电的多孔膜之间的相互排斥,锌酸根离子可以很容易地从膜到3D碳毡框架的方向进行镀覆。即使形成锌枝晶,它们也会沿膜的后方向生长,防止膜破裂并阻止电池发生短路。与传统的离子交换膜不同,纳米多孔膜通过孔径排除将氧化还原活性物质与电荷平衡离子隔离,在强酸(或碱)和强氧化介质中都具有高化学稳定性,这为设计和制造用于碱性锌基电池的高性能膜提供了一种策略。


带负电的纳米多孔膜用于碱性锌基液流电池

带负电的纳米多孔膜用于碱性锌基液流电池
YuanZ, Liu X, Xu W, et al. Negatively charged nanoporous membrane for adendrite-free alkaline zinc-based flow battery with long cycle life[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DOI:10.1038/s41467-018-06209-x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6209-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主题

127

帖子

15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5
发表于 2019-9-10 17: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部研究员李先锋张华民带领的团队发表了题为Advanced Materials for Zinc-Based Flow Battery: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 的综述文章。
  储能技术是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以金属锌为负极的锌基液流电池体系具有成本低、能量密度高等优势,受到了越来越高的关注。目前,锌基液流电池发展迅速,有多种类型,主要包括锌卤素(溴、碘)液流电池、锌镍单液流电池、锌铁液流电池等。该综述详细总结了锌基液流电池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挑战,重点介绍了锌基液流电池关键材料包括电极、离子传导膜、电解质溶液等最新进展及其对锌基液流电池性能的影响,并对锌基液流电池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近年来,该研究团队在高性能、低成本的锌基液流电池体系领域,包括锌铁液流电池(Nat. Commun.,2018;Angew. Chem. Int. Ed.,2017)、锌溴液流电池(Adv. Mater.,2017;Nano Energy,2018;Nano Energy,2016)、锌碘液流电池(Angew. Chem. Int. Ed.,2018;Energy Environ. Sci.,2019)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系列研究进展。
  以上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前沿重点项目、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博士启动基金等资助,并于近日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

锌基液流电池

锌基液流电池
大连化物所发表锌基液流电池研究综述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2

主题

283

帖子

30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9
发表于 2020-11-28 12: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由我所储能技术部李先锋研究员、张华民研究员、张洪章研究员团队自主研制的“全天候、高比能量、高比功率锂/氟化碳一次电池组”在第五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暨中关村第四届新兴领域专题赛(以下简称“专题赛”)高能量密度一次电池领域现场实测中名列第一,获得专题赛优胜奖。
  我所储能技术研究部长期从事“锂/氟化碳电池”的研究与开发,所开发的电池具有高比能量(>940Wh/kg)、高比功率、高可靠性的特点,无需辅助加热即可在-40℃的极寒环境中工作。获奖技术在组委会的重点推荐下,已与多家单位达成对接意向。

优胜奖

优胜奖
  中国创新挑战赛是国家科技部为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开展的国家级技术创新服务活动。中关村新兴领域专题赛是围绕国家战略新兴领域的专题赛事。本届专题赛由国家科技部、军委后勤保障部、军委科技委、军事科学院等指导,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化开发中心、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国防科工局信息中心、军方及军工相关需求主题单位等共同举办,于6月启动。大赛共发布内容新、背景实、难度大、周期长的特种需求168个,最终在全国征集了224个创新技术解决方案,涵盖新能源与新材料等诸多领域。(文/图 曲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主题

177

帖子

29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8
发表于 2022-1-21 09: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1月20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获奖团队名单。我所李先锋研究员带领的“新一代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及产业化团队”荣获2021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科研团队奖。
  储能技术是可再生能源普及应用的关键核心技术,是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新一代液流电池储能技术及产业化团队面向国家战略重大需求,近年来解决了液流电池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突破了新一代高功率密度全钒液流电池、用户侧锌基液流电池关键材料、核心部件电堆及系统集成等关键核心技术。基于团队技术支撑,近五年,团队实施了包括国内最大10MW/40MWh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在内的近20项商业化示范项目;正在承建全球最大200MW/800MWh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目前已完成一期(100MW/400MWh)主体工程建设;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00余项,牵头制定了包括首项液流电池国际标准在内的19项标准,引领全球液流电池技术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有力推动了液流电池产业化进程。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于2014年设立,授予院属单位(含共建单位)在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活动中作出重要贡献的集体,本次全院共授予科技促进发展奖10项,不分等级。(文/荣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主题

104

帖子

14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2
发表于 2022-9-16 09:36:03 | 显示全部楼层
9月15日,2022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揭晓,我所李先锋研究员获“能源环境”领域奖项。
  根据《“科学探索奖”章程》的规定,“科学探索奖”评审委员会秉持客观公正的评审原则,在“科学探索奖”监督委员会的见证下,对所有奖项申报人进行初筛、初审、复审和终审,最终产生本年度的50位获奖人。
  作为一项由科学家主导的公益奖项,“科学探索奖”秉承“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的宗旨,鼓励青年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地探索科学“无人区”。奖项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十个领域,每年遴选不超过50位获奖人,每位获奖人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文/王永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主题

115

帖子

16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6
发表于 2023-7-26 09: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我所储能技术研究部(DNL17)李先锋研究员、郑琼副研究员团队自主开发出10kWh磷酸焦磷酸铁钠基钠离子电池系统,并实现了用电负载的稳定供电。经测试,系统输出能量为9.7kWh,直流侧能量转换效率为91%。该系统由5个独立的电池模组和与其配套的逆变器、控制模块共同组成。其中,每个模组(50V/40Ah)由34个20Ah级钠离子软包电池、采用2并17串方式构成。该钠离子电池体系具有低成本、长寿命、高安全等优势,在大规模储能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钠离子电池系统

钠离子电池系统
  我所储能技术研究部在2015年开始布局钠离子电池技术,特别是聚焦具有高稳定性、长寿命、高安全性等优势的磷酸盐基钠离子电池技术。团队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实现了钠离子电池从基础研究探索跨越到关键材料中试制备、大容量电芯及系统集成。团队先后攻克了磷酸盐正极材料电导率低、稳定性差,碳基负极储钠动力学慢,电解液—电极界面成膜机理不明确等系列关键科学问题;打通了磷酸盐正极的百公斤级制备工艺,开发了多种生物质基硬碳负极制备工艺和高兼容电解液体系;基于自主研制的电极、电解液和电芯技术,集成出5至20Ah级钒系和铁系磷酸盐基软包电芯,比能量达到100至143Wh/kg;在电芯研发的基础上,团队先后集成了48V/10Ah、72V/20Ah磷酸盐基钠离子电池系统并开展示范。此外,团队先后申报发明专利60余件,获授权发明专利20余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参与制定5项钠离子电池技术标准;推进了与企业间产业化合作,加速了磷酸盐基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进程。
  近日,团队开发的钠离子电池电芯通过了由国家工信部锂离子电池及类似产品标准工作组、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组织开展的全国首批钠离子电池产品测评,验证了团队钠离子电池技术的可靠性。该系统的成功研制,对于推动钠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工作得到榆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联合基金、我所创新基金等项目的支持。(文/邱艳玲、韩建鑫 图/刘志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2

主题

229

帖子

42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28
发表于 2023-8-14 16:45: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我所储能技术研究部(DNL17)李先锋研究员和张长昆研究员团队联合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余桂华教授团队,发表了液流电池的低碳可持续发展相关综述文章,从技术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的角度,系统评估了液流电池关键材料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了低碳、可持续液流电池的发展前景和挑战。
  液流电池是一种重要的大规模储能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不连续和不稳定的问题,为我国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和能源结构调整与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的低碳可持续性对能源结构低碳化至关重要。

液流电池

液流电池
  该综述首先从技术可持续性和环境可持续性两个方面,提出了影响液流电池关键材料可持续性的基本要素:稳定性和循环寿命、原子经济性、可再生性、制备过程的可规模化、原材料与产品的安全性、废物处理等。其中,技术可持续性主要从电池性能、关键材料的制备、回收再生等方面进行评价;环境可持续性主要从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废物排放和处理等方面进行评价。此外,该综述分别总结了无机/有机活性电对/电解液、膜和电极材料等电池部件,以及一些新型液流电池的最新进展,并依据上述原则对其可持续性程度进行了总结。最后,该综述对可持续性背景下液流电池的发展前景和挑战进行了展望。
  近年来,储能技术研究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解决了液流电池关键材料、高性能电堆和大规模储能系统集成等关键科学和工程问题;完成了从实验室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发展过程,技术支撑了包括全球功率最大、容量最大的100MW/400MWh液流电池储能电站在内的多项系统与示范。同时,团队在锌基液流电池(Joule,2022)、水系有机液流电池(Energy Environ. Sci.,2023)和其它创新型液流储能技术(Angew. Chem. Int. Ed.,2022)中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该综述以“Development of flow battery technologies using the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chemistry”为题,于近日发表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该工作的第一作者是我所DNL17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赵子铭、博士后刘相慧和博士研究生张梦琪。上述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文/图 张梦琪、刘相慧)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9/D2CS00765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主题

106

帖子

19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5
发表于 2023-10-31 10: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10月26日,能源行业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NEA/TC23,以下简称“标委会”)在河南开封召开第三届标委会换届成立大会,来自液流电池相关单位的共计140余名专家代表参会。经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发文批复、国家能源局审核通过并公示,第三届标委会由63名委员组成,我所副所长李先锋研究员任主任委员,郑琼研究员任委员兼副秘书长,张华民研究员任顾问。
  会上,李先锋作了题为“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研究进展”报告,他指出,结合当前液流电池行业及标准化工作发展形势,标委会应在标准体系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补充、完善、优化液流电池标准体系,建立政府标准与市场标准二元化发展机制,建立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平台,并不断提高液流电池行业标准国际化水平。李先锋希望新一届标委会继往开来、群策群力,共同做好液流电池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发挥标准的制度性保障作用,推动我国液流电池行业健康发展。

液流电池

液流电池
  行业发展,标准先行。能源行业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2012年经国家能源局等上级主管部门批复成立。近年来,我所建立了覆盖“基础、通用、设备/材料与部件、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回收管理”等多个领域的液流电池标准体系,涵盖了全钒液流电池、锌基液流电池、铁基液流电池等多元化技术路线。截至目前,我所作为标委会主任委员单位,牵头或主要参与制定并发布的液流电池标准近30项,其中,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20余项,为液流电池高质量、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效指导和保障。(文/图 郑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主题

100

帖子

11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15
发表于 2024-1-25 08: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我所储能技术研究部(DNL17)李先锋研究员、郑琼研究员团队和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蔺洪振研究员合作,在钠离子电池电解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丰富、成本低廉、性价比高等优势,在中低速电动车和大规模储能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醚类电解液因其低熔点和高电导性等优势成为钠离子电池相适配的优选电解液体系之一。但是,醚类电解液较高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能级(HOMO)使其固有抗氧化性不足,当电池电压超过4.0V(vs.Na/Na+)时,会发生剧烈氧化分解,难以形成稳定可靠的电极/电解液界面(CEI),造成严重的不可逆容量损失和较差的电化学稳定性,因此无法有效应用于电压较高的正极材料体系。同时,醚类电解液的低闪点和易燃性增加了其高温下的热失控风险,也限制了其在钠离子电池中的普适性应用。

中低速电动车

中低速电动车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团队利用全氟阴离子与正极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设计并开发了系列含全氟阴离子添加剂的醚类电解液体系。研究发现,添加剂和正极间的强亲和作用,可发生优先吸附,减少了自由溶剂分子与电极间的接触;同时,高HOMO能级可作为自牺牲剂优先于溶剂氧化,形成富含C-F/NaF的CEI界面,改善了醚类电解液的抗氧化性和界面钠扩散动力学,实现了醚类电解液耐受电压由3.6V提高至4.5V(vs.Na/Na+),循环1900次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1%。此外,团队还发现,全氟阴离子添加剂和醚类溶剂之间形成的-C-F··H-C-赝氢键,可以显著改善电解液的热稳定性,在60 °C下稳定循环100次后容量基本无衰减。该新型醚类电解液体系开发不仅为钠离子电池界面化学调控提供了创新的设计思路,而且对拓宽醚类电解液体系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关工作以“Interfacial Chemistry of Perfluorinated-Anion Additives Deciphering Ether-based Electrolyte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ACS Energy Letters上。该工作的第一作者是DNL17博士研究生侯鑫。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榆林学院联合基金、我所创新基金等项目的支持。(文/图 侯鑫)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energylett.3c028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3-29 16:16 , Processed in 0.103338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