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陈春英课题组在细胞内纳米蛋白冠干扰蛋白稳态重塑细胞代谢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复制链接]

40

主题

49

帖子

6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6-9 15:47:5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陈春英研究员团队在细胞内吞过程中“纳米蛋白冠”的演化模式及其对细胞内蛋白稳态和能量代谢的扰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Dynamic intracellular exchange of nanomaterials’ protein corona perturbs proteostasis and remodels cell metabolism为题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22, 119(23), e2200363119)。
图. 纳米蛋白冠在细胞内吞转运过程中的演化模式示意图:从血液-溶酶体-细胞质的转运过程中,蛋白冠的组分与胞内蛋白(伴侣蛋白、代谢激酶)的交换引发伴侣蛋白介导的自噬活性的升高,并选择性地重塑细胞代谢。
       当纳米颗粒进入生物体系时,生物流体的生物分子迅速与纳米颗粒表面结合,其中与血液中蛋白质分子互作形成的“纳米蛋白冠”作为起始步骤,对纳米颗粒体内的输运和命运影响巨大,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纳米蛋白冠”的形成如何影响着纳米颗粒在不同屏障系统组织和细胞的识别、转运、分布、功能和生物效应,是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应用的“黑匣子”问题,不仅制约纳米药物的递送效率,并严重影响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该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挑战是“纳米蛋白冠”的复杂性,该复杂性受不同组织器官中生物分子的多样性以及生理病理状态的影响。然而目前对蛋白冠的蛋白组成和结构特性如何随纳米颗粒所处的生物微环境不同而发生变化,存在认知不明、机理不清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团队通过创新应用多维度多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脂质组学)、分子间互作以及原位质谱成像等分析技术,首次揭示了“纳米蛋白冠”的蛋白组成在细胞转运过程中的动态演化模式。以纳米金颗粒为模式纳米颗粒,研究了蛋白冠从血液系统到细胞内的动态演化过程(血液-溶酶体-细胞质),当纳米颗粒由血液环境经过细胞内吞进入溶酶体,再从溶酶体逃逸进入细胞质后,其表面的蛋白组成会发生巨大变化,大多被细胞内蛋白质分子所替代,只保留部分血液环境中形成的蛋白冠成分。纳米蛋白冠的胞内演化不仅会扰乱细胞内的蛋白稳态(proteostasis),引发伴侣蛋白(HSC70, HSP90等)和丙酮酸激酶M2(PKM2)在胞内纳米蛋白冠表面的富集,激发伴侣蛋白介导的自噬反应(Chaperone mediated autophagy, CMA);并且进一步影响细胞糖酵解,引起细胞能量代谢的改变,调控细胞脂质代谢过程。该研究阐明了纳米颗粒从血液到亚细胞微环境转运过程中的演化模式,发现了“纳米蛋白冠”的胞内微环境特异性,进而重塑细胞代谢,为深入理解纳米-生物界面调控纳米材料复杂生物学效应提供了新认识和理论支撑。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研究员蔡绒和博士研究生任佳玉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陈春英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等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200363119


       文章来源: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陈春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得华中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博士学位。1996年11月至2006年5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博士后并留所工作;2001年9月-2002年9月,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诺贝尔医学生物化学研究所博士后。2006年6月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先后主持科技部973项目、国家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欧盟第六、第七框架计划(EU-FP6&FP7 )、国际原子能机构协调研究计划(IAEA)等多项国内与国际合作项目。中国毒理学会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员,担任《Metallomics》、《Nanotoxicology》、《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和《Current Drug Metabolism》编委。相关研究成果已在Nat Methods, Nat Commun, Chem Soc Rev, Acc Chem Res, PNAS, Nano Lett, Adv Mater, ACS Nano, Small, Biomaterials等国际著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中国授权专利14项,国际授权专利1项。2008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二获奖人)”,2011年获“中国标准化杰出人物—创新人物”奖,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获奖人)”,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以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Thomson Reuters公布的“2014年全球高引用科学家”以及“中科院百人计划”。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1 00:31 , Processed in 0.090534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