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1|回复: 0

[材料资讯] 张凡团队报道近红外二区比率荧光生物支架用于原位监测骨修复过程

[复制链接]

60

主题

75

帖子

13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3
发表于 2022-2-23 17:3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骨修复是最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之一,其中包括细胞增殖、分化和组织形态变化等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相互重叠的阶段:炎症反应、血管生成和骨重塑。整个骨修复周期通常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同时伴随着植入物的降解,最终实现新生骨的正常形态和生物功能性。在临床上,医生需要对骨修复患者的每个阶段进行及时诊断和医疗干预,才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然而,超声、CT、MRI和PET成像等传统医学检测方法难以实时报告骨修复的整个进程,并且存在放射性等限制。因此,能够原位监测骨修复过程中的炎症反应、血管生成和植入物降解对于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复旦大学张凡教授团队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合作提出了一种基于3D打印生物活性玻璃支架的集成活体荧光成像策略:选用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的生物活性玻璃(BG)作为支架的基质材料,以具有近红外二区发光性质的稀土纳米颗粒(ErNPs)作为发光核,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得到ErBG支架,并在支架表面修饰HClO响应的荧光染料(IR808)作为响应基团,最终构建得到了近红外二区比率荧光生物支架(ErBG@IR808)。将支架植入到小鼠颅骨缺损模型,可以实现原位监测骨修复过程中的早期炎症反应、血管生成和植入物降解情况。未来,这种集成的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策略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原位监测血管、神经等组织工程的进程,以及可植入医疗器械与宿主的免疫反应等过程。该研究成果以“NIR-II Ratiometric Lanthanide-Dye Hybrid Nanoprobes Doped Bioscaffolds for In Situ Bone Repair Monitoring”为题在线发表于《纳米·快报》 (Nano Letters, 2022, 22, 783–791)。复旦大学裴鹏博士,陈莹博士研究生和温州医科大学胡宏悻博士研究生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该工作得到了复旦大学化学系、聚合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分子催化和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机构与项目的大力支持。

红外二区比率荧光生物支架

红外二区比率荧光生物支架
图1.构建近红外二区比率荧光生物支架用于原位监测骨修复过程示意图。
        全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nanolett.1c04356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
       张凡,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万人计划)。2002年获得华东理工大学学士学位,2008年获复旦大学化学系理学博士学位。2008-2010年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化学与生物化学系博士后。2010年8月加入复旦大学化学系,2012年协调成立复旦-陶氏化学联合研究中心,任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物纳米技术及生物分析,药物储存与释放,体内与体外生物成像等。共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论文总他引6000+次, SCI H-index为43。其中包括Nat. Commun(3篇),J. Am. Chem. Soc.(7篇),Angew. Chem. Int. Ed.(5篇),Nano Lett.(4篇),Adv. Mater.(4篇)等权威刊物。18篇论文入选ESI “Highly Cited Papers”。出版英文专著2部(德国Springer/英国皇家化学会)。获得了侯德榜科学技术青年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英才奖以及明治生命科学奖等奖励。担任国际期刊Frontiers in Chemistry (Nanoscience Section)主编(IF=3.994),CurrentNanoscience副主编,Advanded Materials旗下Particle & Particle Systems Characterization (Wiley)(IF=4.474)国际编委,《化学学报》、《分析化学》、《中国化学快报》编委。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19 06:36 , Processed in 0.199268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