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7|回复: 0

王光辉课题组基于限域热转化策略合成单原子催化剂

[复制链接]

139

主题

154

帖子

27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9
发表于 2021-11-2 08:5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碳载单原子催化剂近来在多相催化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因为碳载体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够实现单原子的高效负载,同时杂原子的掺杂可以修饰单原子的配位环境,从而调节反应活性。然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单原子利用率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这是因为合成过程中大量单原子被嵌入到碳基底或微孔孔道中,在催化过程中由于传质限制而失去作用。因此设计合成具有介孔孔道的氮掺杂碳球作为载体是增加活性位点暴露和提高原子利用效率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碳载单原子催化剂

碳载单原子催化剂
  图1. 氮掺杂介孔碳球负载Pd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流程图以及电镜表征图:(b-e) Pd-NCs@NMPS;(f-i)  Pd1/NMCS
  近日,青岛能源所王光辉研究员带领的多孔催化材料研究组开发了一种限域热转化策略合成了氮掺杂介孔碳球负载的单原子催化剂。此策略首先采用软模板法合成了以金属纳米簇为核、介孔聚合物为壳的核-壳型介孔聚合物球(M-NCs@NMPS),随后经限域热转化过程将其转化为氮掺杂介孔碳球负载的单原子催化剂(M1/NMCS)。在核-壳型介孔聚合物球热解过程中,金属纳米簇在氨气氛围下于氮掺杂介孔碳球内部迁移、并激发出金属原子,随后被氮掺杂介孔碳球上的缺陷捕获,形成稳定的单原子。由于金属的热转化过程发生在氮掺杂介孔碳球的内部,因此避免了金属的损失。从材料合成的角度来看,该合成过程简单易操作,具有放大生产的潜力,可以成功制备出具有高孔隙度、高氮含量的Pd和Pt单原子催化剂。所得催化剂中的介孔结构有利于反应传质和活性位点的暴露,同时丰富的氮物种可以作为锚定位点捕获和稳定金属原子。得益于此结构优势,所得的催化剂比微孔碳球负载的单原子催化剂表现出对喹啉加氢更优的活性,同时选择性可达99%,重复使用五次催化活性没有明显变化。
  上述工作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杂志上(DOI: 10.1039/D1TA08365A),第一作者是青岛能源所的田正斌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是青岛能源所的王光辉研究员。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所内合作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文/图 田正斌)
  原文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1/ta/d1ta08365a
Zhengbin Tian,   Wenquan Wang,   Yan Zheng  and  Guang-Hui Wang.   Confined thermal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to synthesize single atom catalysts supported on nitrogen-doped mesoporous carbon nanospheres for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10.1039/D1TA08365A.




        文章来源:青岛能源所
        王光辉,男,1984年出生,现任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多孔催化材料研究组。2006年于浙江工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于大连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7年于德国马普煤炭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生物质催化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成果,相关论文发表在Nat. Mater、Angew. Chem. Int. Ed.、Chem. Mater.、Chem. Rev.等国际学术期刊上;2016年获得德国马普煤炭所“图尔克奖(Turck-Preis 2016)”。近年来,担任J. Am. Chem. Soc.、Chem. Mater.、NPG Asia Mater等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3-29 16:03 , Processed in 0.092628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