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20|回复: 0

[材料资讯] Nature: 刘志博课题组与北生所邵峰通过新型生物正交体系首次揭示细胞焦亡的抗...

[复制链接]

117

主题

162

帖子

21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4
发表于 2020-3-26 07: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0年3月11日,我院应用化学系刘志博课题组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实验室合作在Nature杂志在线发表题为A bioorthogonal system reveals antitumour immune function of pyroptosis的文章。在前期工作中,刘志博实验室发现一类含硼氨基酸探针(18F-硼氨酸)在肿瘤上有显著且特异的摄取,并将其用于临床中脑瘤的早期诊断和精确划界。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硼氨酸上的三氟化硼基团可直接用于硅烷(silyl ether)的脱除反应。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在细胞以及活体水平上构建了苯丙硼氨酸(Phe-BF3)介导的生物正交剪切系统,赋予硼氨酸探针激活功能,并通过“双靶向激活”策略实现了肿瘤选择性的蛋白功能调控。该系统具有普适性,但对于需要在肿瘤细胞内选择性释放的蛋白更具优势,而Gasdermin蛋白就是一个范例。邵峰实验室近年研究发现Gasdermin家族蛋白是细胞焦亡的执行分子。Gasdermin蛋白在细胞内被激活后,其N端结构域在细胞膜上寡聚成孔,最终导致细胞裂解性死亡,诱导强烈的炎症反应。研究人员将该生物正交系统应用到Gasdermin蛋白后,实现了肿瘤原位且可控性地激活细胞焦亡。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肿瘤中引发细胞焦亡可诱导机体高效的抗肿瘤免疫活性进而清除肿瘤。
硼氨酸介导.png
       在活体内实现肿瘤选择性的蛋白功能调控,对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药物开发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目前仍是化学生物学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挑战。该研究工作一方面展现了基于三氟化硼脱硅反应的“双靶向激活”策略效率高、生物正交性好的优势,揭示了将探针改造为激活剂(Probing-to-Perturbing)这一设想在活体蛋白激活上的巨大潜力。利用这个新颖的生物正交技术,该研究揭示少部分的肿瘤细胞发生焦亡,就足以有效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进而激活很强的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该发现为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Gasdermin家族蛋白也成为潜在的肿瘤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这类蛋白的激动剂则很有可能成为抗肿瘤药物研发的新方向。

PET-CT分子影像

 PET-CT分子影像
      刘志博课题组的博士生王钦阳和邵峰课题组的博士后王玉鹏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其他作者还包括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丁璟珒博士,刘志博课题组的研究生王春洪和交流生周雪涵,邵峰实验室的研究生高文清和黄焕伟,北京大学刘志博博士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博士是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由中核集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中组部青年##计划,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中科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及中国医科院创新医学单元项目资助,在北京大学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79-1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


      刘志博,博士,北京大学教授。1989年生于山东聊城。2010年于南京大学取得学士学位, 随即前往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博士期间,专攻放射化学方向,同时受教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David M. Perrin教授,英属哥伦比亚肿瘤中心Kuo-Shyan Lin教授以及TRIUMF原子能国家实验室Thomas Ruth教授,发展了以三氟化硼基团为基础的18F放射性标记平台,发表了包括Angewandte Chemie (封面文章),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2014年度最佳文章)在内的第一作者文章十余篇,先后获Boehringer Ingelheim奖学金、 Alavi-Mandell 奖、Edward Piers纪念奖和中国政府颁发的“国家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并在2014年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刘志博博士前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加入Xiaoyuan Chen教授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在那里,原创性地设计并发展了一类全新的化合物——硼胺酸,并将其成功应用在了癌症的精准诊断当中(Science Advances, 2015;1:e1500694)。因在18F-硼胺酸上的贡献,刘志博博士于2015年获得了Michael J. Welch博士后奖,该奖每年颁发一人,是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对博士后研究员的最高荣誉之一。同年,通过与北京协和医院的合作,成功地将三氟化硼18F标记法进行了临床转化,并将18F-硼胺酸成功地应用在了脑瘤的早期诊断上。2016年4月,刘志博博士先后通过了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CCME)和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CLS)的面试,并于2016年7月正式入职北京大学。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18 10:02 , Processed in 0.125166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