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27|回复: 0

[材料资讯] 李剑锋课题组:单分子荧光及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复制链接]

12

主题

13

帖子

21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1
发表于 2019-7-12 08:3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剑锋教授课题组在等离激元增强单分子荧光的研究中取得阶段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Elucidating Molecule-Plasmon Interactions in Nanocavities with 2 nm Spatial Resolution and at Single-Molecule Level”为题在线发表于Angew. Chem. Int. Ed.(DOI: 10.1002/anie.201906517)。

等离激元纳米光腔可以将光场局域在纳米尺度内,从而极大地增强和调控位于纳米腔内的分子与光的相互作用。这种纳米尺度的相互作用将显著改变分子的性质和发光过程,如加速或抑制分子的发光速率、调制分子发光频率和谱形等。为了深入理解纳米尺度下等离激元与分子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需要对等离激元光腔、分子以及二者相互作用进行精细调控,这仍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单分子荧光

单分子荧光

本研究通过构建Ag纳米立方体/聚合物/平滑Au膜光学纳米空腔结构,结合分子在腔体中的空间位置的精确调控,在常温常压下成功地实现了分子与等离激元相互作用的操控。借助表面增强拉曼(SERS)和表面增强荧光(SEF)信号强度梯度,验证了在纳米间隙(10 nm)内限域光电场的空间不均匀性。此外,通过高局域电磁场获得了单个分子增强的荧光信号,发现在室温下单分子荧光的发光在±7 meV 范围内随机变化。该现象是来自限域等离激元纳腔中分子和纳腔的自相互作用。计算表明当分子与腔体相对位置发生随机变化,其荧光能量可以在±6 meV内发生变化,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该研究工作在李剑锋教授指导下完成。我院博士生张凡利和易骏博士(已毕业)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彭微、博士后Petar M. Radjenovic、 张华副教授、田中群教授参与了部分工作。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资助。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1906517


李剑锋,男,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2003年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2010年在厦门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1-2014年分别在瑞士伯尔尼大学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核壳纳米结构、表面等离激元、表面增强拉曼光谱、表面增强荧光光谱、电化学、界面(光、电)催化、便携式快检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Nature Mater.、Nature Energy、Nature Protoc.、Nature Commun.、Sci. Ad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Chem. Rev.等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他引6000余次,撰写英语书章节4部,授权专利5项。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基金委“优青”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入选中组部青年“****”和“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19 07:20 , Processed in 0.090272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