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刘谋斌课题组在金属增材制造工艺过程模拟与产品缺陷预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复制链接]

12

主题

22

帖子

2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6-3 07:56:0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增材制造(即“3D打印”)减少了传统制造工艺在优化设计、结构创新及复杂结构制造上的困难,为下一代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模拟与仿真可以提升增材制造产能,缩短材料与产品研发周期,预测及修正产品瑕疵,降低生产成本,在增材制造过程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美国、德国等制造业大国已经将增材制造模拟与仿真技术及软件的研发作为增强其在先进制造领域全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而我国面临增材制造关键算法不足和工艺软件缺失的严峻现实。

金属粉末增材制造是3D打印技术的一个主要分支,已经被广泛运用在航空航天、汽车及生物医学等众多领域。其主要工艺过程包括金属粉末的输送或铺放,以及激光等高能量源作用下粉床的熔融和快速凝固两个阶段循环乃至最后成形的过程,涉及的材料参数与工艺参数众多(如金属粉末的大小、形态及分布;光源强度、半径、扫描速度及扫描策略等),难以仅通过实验优化工艺参数,提高产品性能。现有的算法与软件一般不能考虑输粉过程中金属粉末和环境(保护气体)的相互作用,也难以兼顾粉床熔融及凝固过程中的多尺度、多相流动与传热等关键科学问题,因此不能模拟金属增材制造真实过程,难以复现球化、局部熔化、未融合等现象,也难以预测增材制造产品的内部缺陷(如空洞、气泡等)。

最近,北京大学工学院刘谋斌课题组(先进计算与多介质耦合力学)在金属增材制造工艺过程模拟与产品缺陷预测方面取得系列重要研究进展,提出了原创算法,发展了自主可控的一体化模拟技术,从理论上建立了材料物性及工艺参数与增材制造产品缺陷的关联。所发展的算法、求解器和无量纲数已经应用于某航天科技重要部件增材制造工艺过程模拟与缺陷分析,并能推广至其它粉末冶金相关领域。

针对金属粉末输送气固颗粒两相流动,课题组原创性地发展了一种半解析耦合算法(Semi-resolved CFD-DEM),实现了复杂区域中金属颗粒与外部气体的双向完全耦合作用,突破了传统解析耦合算法(Resolved CFD-DEM)效率低和传统非解析耦合算法(Unresolved CFD-DEM)精度低的限制。相关工作发表在计算流体力学著名期刊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2019,384:151–169),第一作者为北京大学工学院2017级硕士生王泽坤(已确定硕转博),北京大学工学院2015级本科生滕郁骏(已确定赴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攻读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

课题组在粉末尺度(powder scale)上发展了激光作用下金属粉床熔融与凝固的求解器,考虑了多相流动、传热、相变及热应力等关键问题,引入了最新的界面处理算法追踪并重构熔化的液体金属和固态金属界面,并作为下次铺粉的边界,从而实现了金属增材制造从送粉/铺粉到熔融凝固过程的一体化模拟。该求解器可以复现金属增材制造球化、局部熔化、未融合等传统商业软件难以模拟的现象,并能够用于研究粉床温度分布,以及预测增材制造产品的内部缺陷(如空洞、气泡等),是目前国际上少数几个能实现金属增材制造多道多层工艺过程模拟的求解器之一。相关工作发表在计算力学著名期刊Computational Mechanics(2019,63:649–661),第一作者为王泽坤。

课题组通过对光源参数及材料物性参数进行无量纲分析,结合数值模拟和实验观测,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无量纲数,消除了激光参数及材料参数的不同对模拟结果的不同影响,是决定成型试件的孔隙率及激光熔道尺寸的关键参数。例如,所提出的等效多道蒸发率,可以定量描述不同材料在不同激光参数下相同的试件孔隙率变化行为,并找到一个稳定区间:即等效多道蒸发率约处于0.5和0.8之间时,成型试件的孔隙率可以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最低点,从而有望实现最佳的产品性能,这对工程实际应用有着开拓性、指导性意义。这项工作以“Dimensionless analysis on selective laser melting to predict porosity and track morphology”为题,近期在线发表于材料加工与成形领域著名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第一作者为王泽坤。

双道激光熔化粉床及孔隙情况

刘谋斌,1993、1996年获西安交通大学学士、硕士学位,2003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学位。先后在北京交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爱达荷国家实验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单位工作。2009年作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全职回国后,在中科院力学所担任研究员/博导,2014年调入北京大学。
主要从事计算流体力学、流固耦合力学以及复杂水动与环境力学数值模拟方法与预测理论研究,在光滑粒子动力学等新型数值模拟方法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以及在复杂水动力学问题的工程应用等多个方面做出了系统、开拓性的贡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影响。曾多次应邀在世界计算力学大会与国际计算方法会议等国际权威会议、MIT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著名大学做大会、专题或邀请报告。在中国、美国、新加坡负责和承担过一系列重要的科研项目。是多个国际学会的会员、资深会员或专业委员会委员,50多种国内外学术期刊论文审稿人,《国际计算方法》等三种国际期刊的编委或专刊编辑。在《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Physics of Fluids》、《Archives of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等期刊上发表各类论文、论著88篇。论文SCI引用1600多次,其中五年内SCI他引700多次。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0 21:30 , Processed in 0.128306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