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王方军:小分子-膜蛋白质互作界面和结构调控分析取得新进展

[复制链接]

9

主题

19

帖子

2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16:15:4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我所生物分子结构表征新方法创新特区研究组(18T5组)王方军研究员团队与中科院神经所竺淑佳研究员团队合作,在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s)-小分子配体相互作用机制分析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结果作为Back Cover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上发表。
  在生理条件下蛋白质中的赖氨酸一般带正电荷,与邻近氨基酸残基间的静电相互作用、氢键等是调节蛋白质结构和相互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赖氨酸反应性与其所处微观环境密切相关,蛋白质结构和相互作用的变化直接影响相关区域赖氨酸的反应性。王方军等人在2016年提出了活性蛋白质复合物二甲基化共价标记策略,根据赖氨酸侧链氨基标记效率实现了对赖氨酸反应性的定量分析,以及对赖氨酸近程微环境的动态监测(Anal. Chem.,2016)。该方法是一种分析蛋白质互作界面和结构变化的质谱新方法,与传统氢氘交换、羟基自由基氧化等质谱方法相比具有稳定性好、标记效率和特异性高、数据处理简单等优点,可以应用于蛋白-蛋白、蛋白-小分子等生物分子互作界面和结构调节分析。
  在此工作的基础上,王方军等人进一步实现了基于定量赖氨酸反应性变化的蛋白受体结构调节机制质谱分析,对小分子配体托卡朋和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以及Ro25-6981,Gavestinel,UBP710和膜蛋白受体NMDARs的相互作用分子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证明了该方法不仅可以发现小分子与蛋白质的直接作用区域,还可以监测蛋白质产生了构象变化的其它区域。NMDAR复合物是阿尔茨海默症、抑郁等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解析小分子与膜蛋白受体的相互作用机制目前仍然面临巨大挑战,是小分子药物开发中的难点之一。该方法为研究小分子-膜蛋白受体分子识别和结构调节机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质谱分析新方法,有望应用于靶向小分子药物的筛选、评估和优化。
  该工作也是献礼我所七十周年所庆文章之一。
王方军,博士,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2005年6月于浙江大学获学士学位,2011年7月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其中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系统生物学研究所联合培养。2011年9月破格获得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百人计划”资助。从事基于液相色谱-质谱的生物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表征新方法研究,致力于发展整体蛋白质,蛋白质复合物,蛋白质-小分子相互作用分析表征新方法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功能性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组成和结构分析,小分子抑制剂-蛋白质靶点相互作用等方面。已在Anal. Chem., Chem. Commun., J. Proteome Res., Proteomics, Sci. Rep., J. Chromatogr. A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5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36篇(包括Anal. Chem. 9篇,Chem. Commun. 4篇),SCI 他引1500余次。201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担任中国蛋白质组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分析测试协会青年学术委员会委员。
竺淑佳博士, 2006年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获生物技术理学学士学位;2006-2009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脑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所,获生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起师从法国巴黎高师Pierre Paoletti教授,于2013年获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得到法国最高论文等级评定“Très honorable”。2013-2014年继续在法国巴黎高师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2016年在美国Vollum研究所Eric Gouaux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加入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和突触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组组长。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0 15:41 , Processed in 0.087630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