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3|回复: 0

[材料资讯] 舒红兵院士:一些高校博士后待遇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一倍,这样的现象不正常

[复制链接]

14

主题

24

帖子

2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8
发表于 2019-3-7 11: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舒红兵在小组发言中表示,提高科学工作者待遇是件好事,但是要注意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些高校博士后的待遇比国际平均水平高出一倍,这样的现象并不正常。

舒红兵

舒红兵

舒红兵在发言中还指出,现在科研工作者的“跳槽”实际成本很高很高,200万,300万,甚至500万都有,科研机构之间挖人的恶性竞争会造成金钱上的惊人浪费,需要重视这方面的现象。

据悉,舒红兵提到的这种现象,是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作了相当详细的基层调研后了解到的情况。“这已经成为了一些科研机构和科研单位的困扰“。有人甚至给这类现象起了个名儿叫:职业跳槽教授。职业跳槽教授又有“蜻蜓点水”型和“狡兔三窟”型。“蜻蜓点水”型教授一个聘期换一个单位,每所学校待三五年。聘期一结束,立马大抬身价,如果学校不给钱,就跳走了。“狡兔三窟”型教授先到一个地方,拿了安家费,弄到了房子,然后又到另一所学校再来一次。

每当有涉及高水平师资数量的考评启动,就会让许多高校进入“人才动荡期”。

“高校教师跳槽,这事儿有点像某些人离婚,越离越不珍惜,越来越没感情。”在走访中,一位西部某高校的博士生导师,无奈地形容身边一些大学教师的频繁跳槽。而在数千公里外,东北一所高校的学者张龙(化名,也上演了“离婚再婚秀”。每隔三五年,他就换一所院校,最近一次跳槽,校方给出的“条件“是支付6000万元科研经费,而他上一位东家院校投入的2000万元科研经费就此闲置,先前围绕他组建的科研团队也被迫解散。

据悉,这位教授在40多岁时评上长江学者,如今已是第三次跳槽。

毋庸置疑,高校间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整体上能促进人才成长、有利于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作用。但与此同时,一些高校间出现的人才非正常流动,打起“挖人大战”,消极作用也越来越不可忽视。像这样的“职业跳槽教授”,正是高校“挖人大战”消极作用的缩影。

“这样的人就是钻制度空子,让国家资源流入自己腰包”,舒红兵说。“这些人很聪明,跳到一个单位可以迅速适应,拿项目、出论文。但是我们发现,他们的科研成果往往是重复性、短期性的,自己履历漂亮了,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梯队培养似乎都和他们无关。”上述人事处处长说,学校如今已经被“跳怕了”,甚至不敢对某一位教师进行长期的大量投资,“钱花下去,聘期一到人跑了,怎么办?”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跳槽型”教授的出现,其根本是“挖人”存在一种短视行为,“光引进就可以了,至于以后要这个人为学校发挥什么作用并不在考虑之列,主要是为了满足人才考评指标。”

我们还敢对人才进行长期投资吗?

“挖人大战中,每一所高校都无法独善其身。我们既是挖人的‘抢夺者’,也是被挖的‘受害者’,心情很纠结。”这道围绕在许多985和211高校管理者头上的问题,此次在全国两会上,经由舒红兵院士的提出而再次成为了关注焦点。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3-28 18:30 , Processed in 0.086602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