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唐本忠:重原子参与的离子-π+相互作用构建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及单组分白光的应用

[复制链接]

14

主题

34

帖子

3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7 08:42: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磷光材料由于具有较长的三重态寿命、允许激子长距离的迁移、有效避免生物体短寿命背景荧光干扰等优点,在显示、照明、光电器件、光存储、光催化反应、防伪、分子传感和生物成像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而成为目前非常热门的研究领域。然而由于磷光材料的三重态对温度和氧气极其敏感,所以材料的磷光性质通常需要在低温、无氧条件下才能观测到,大大限制了其在各类高技术领域的应用。因此,如何通过分子的合理设计开发出高效的室温磷光材料在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目前已发展的室温磷光材料绝大部分是基于无机或金属有机化合物,这类材料通常具有价格昂贵、毒性大、不易加工以及柔性差等缺点。与之相比,纯有机化合物因具有质轻、易于修饰、可溶液加工以及生物兼容性好等优点,因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科学家们虽然已经合成了一些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然而有机化合物非辐射速率常数大、自旋轨道耦合小,使高效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的开发仍极具挑战。

为了克服有机化合物非辐射速率常数大和自旋轨道耦合小的问题,科研工作者已经开发了多种方法获得纯有机室温磷光,主要包括通过构建晶体、主客体掺杂、构建金属有机框架等方法抑制三线态电子的非辐射跃迁和通过引入芳香羰基化合物、杂原子和重原子增加自旋轨道耦合。其中,重原子由于具有高核电荷易使磷光分子的电子能级发生交错,引起或增强磷光分子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促使电子在S1→Tl态之间的系间窜跃(ISC)概率增大,从而有利于增大磷光量子效率,该作用通常被称为重原子效应。在室温磷光材料的设计合成中,重原子效应常用来提高磷光量子效率。尤其是外部重原子效应,由于其无需通过多步化学合成即可引入到有机发光材料实现磷光发射,因而备受科学家关注。然而,针对外部重原子效应是如何通过相互作用来施展的关键科学问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且对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前期工作中,唐本忠院士团队首次将超分子领域中非常重要的阴离子-π+相互作用引入到有机发光材料中,非常巧妙地利用阴离子的空间阻隔作用,成功避免了对发光有一定影响的π-π堆积,从而解决了一些有机发光材料的聚集淬灭问题,为构建新型离子型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J. Am. Chem. Soc., 2017, 139, 16974)。更为有趣的是,作者将重原子效应与阴离子-π+相互作用结合到一起,有效增强自旋轨道耦合以及对阴离子与发光母核之间的电荷转移能力,通过对激发态的调节,使更多的激发三重态能级低于第一激发单重态,有效增加单重态与三重态之间的跃迁路径、降低单重态和三重态之间的能级差,由此提出一种构建纯有机室温磷光(RTP)材料的新方法,并得到一系列高效发光的纯有机RTP材料。研究结果表明,在溶液态时,所有材料化合物均呈现短寿命的荧光,而在固态时,含有重卤素离子的TPO-I和TPO-Br则呈现长寿命的磷光,而不含重卤素离子的化合物仅呈现出荧光性质(图1)。

图1. TPO衍生物的结构及光化学物理性质

X射线单晶衍射以及理论计算结果显示TPO-P、TPO-I和TPO-Br化合物在晶态下均具有强阴离子-π+相互作用。同时,理论计算结果显示在阴离子-π+相互作用的驱动下重原子可以最大程度地接近发光母核,有效增强自旋轨道耦合以及对阴离子与发光母核之间的电荷转移能力,由此使更多的激发三重态能级低于第一激发单重态,有效增加单重态与三重态之间的跃迁路径、降低单重态和三重态之间的能级差。在此过程中,重原子参与的阴离子-π+相互作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鉴于TPO-Br在固态时存在434 nm(蓝光)和549 nm(黄光)的双发射,作者通过制作薄膜和研磨的方式调控两个发射峰的强度,通过分子结晶度的简单调节实现荧光和磷光发射的调控,探索出基于荧光和磷光的纯有机单组分白光的构建。此外,通过调节TPO衍生物中重原子离子(I-)和非重原子离子(PF6-和Cl-)的比例,作者亦成功构筑了一类特殊的纯有机单组分白光,将该类单组分白光材料添加于不同高分子材料中时,也呈现高性能的白光性质。他们还将其掺杂到3D打印墨水中,成功打印出具有紫外激发白光发射的灯罩等物件,拓展了该类材料在照明、装饰等领域的应用。
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课题组的博士后王建国博士为本文第一作者,香港科技大学的唐本忠院士和北京化工大学的顾星桂教授为通讯联系人。该工作还得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彭谦副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的马会利副研究员、温州大学的黄小波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的郑小燕副教授、清华大学的帅志刚教授以及课题组Jacky W. Y. Lam教授、单国刚博士、Simon H. P. Sung等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基于室温磷光的生物成像方面得到南开大学丁丹教授、高贺麒以及张晓燕的大力帮助。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香港RGC等项目的资助。


该论文作者为:Jianguo Wang, Xinggui Gu, Huili Ma, Qian Peng, Xiaobo Huang, Xiaoyan Zheng, Simon H. P. Sung, Guogang Shan, Jacky W. Y. Lam, Zhigang Shuai, Ben Zhong Tang
A facile strategy for realizing 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and single molecule white light emission
Nat. Commun., 2018, DOI: 10.1038/s41467-018-05298-y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5 16:28 , Processed in 0.086600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