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4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系朱新远

[复制链接]

143

主题

153

帖子

15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28 19:29:3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朱新远,男,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在东华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主持了几十项国家和省部级及企业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多项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应用;担任6种英文期刊编辑和编委、7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基本信息
姓名:朱新远
职称:教授
电话:021-34203400
邮箱:xyzhu@sjtu.edu.cn
主页:scce.sjtu.edu.cn
通讯地址:上海市东川路800号化学化工学院B楼321A室
2、教育经历
1990-1994: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士
1994-1997: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
1998-2001: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
2003-2005: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超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博士后
3、工作经历
1997-1999: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助教
1999-2000: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师
2000-2005: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
2005-至今: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2005-2013:上海交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副主任
2006-至今: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导师
2008-至今: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4、研究方向
1、高度支化聚合物的可控制备及功能化
2、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5、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跟踪)、上海市曙光计划、霍英东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
6、荣誉奖励
2006年获上海市“科技启明星”
2006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2007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8年获上海市“曙光学者”
2008年获“第十一届霍英东基金”
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11年获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跟踪)”
7、学术兼职
J. Macromol. Sci., Pure Appl. Chem.编委
单壁碳纳米管表征国际标准评审专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学部会评专家
8、教学工作
1、本科生:《纳米生物材料》
2、本科生:《生物医用材料》
9、代表性论文及专著
论文
1. Zhu, Lijuan; Wang, Dali; Wei, Xuan; Zhu, Xinyuan*; Li, Jianqi*; Tu, Chunlai;Su, Yue; Wu, Jieli; Zhu, Bangshang; Yan, Deyue*. Multifunctional pH-sensitivesuperparamagnetic iron-oxide nanocomposites for targeted drug delivery and MRimaging.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013), 169(3), 228-238.
2. Zhu, Qi; Qiu, Feng; Zhu, Bangshang; Zhu, Xinyuan*. Hyperbranched polymersfor bioimaging. RSC Advances (2013), 3(7), 2071-2083. (Review Article)
3. Dong, Ruijiao; Zhu, Bangshang; Zhou, Yongfeng*; Yan, Deyue; Zhu, Xinyuan*."Breathing" vesicles with jellyfish-like on-off switchablefluorescence behaviour. A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2), 124,11801-11805.
4. Zhu, Xinyuan*; Zhou, Yongfeng*; Yan, Deyue*. Influence of branchingarchitecture on polymer properties.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B: PolymerPhysics (2011), 49(18), 1277-1286. (Review Article)
5. Zhou, Yongfeng; Huan, Wei; Liu, Jinyao; Zhu, Xinyuan*; Yan, Deyue*.Self-assembly of hyperbranched polymers and its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AdvancedMaterials (2010), 22(41), 4567-4590. (Review Article)
专著
1. 《Hyperbranched polymers: synthesis,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Wiley-VCH,Chapter 11, Chapter 12, 2011.
2. 《Functional polymers for nanomedicine》
, RSC, Chapter 5,2013.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主题

58

帖子

6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4
沙发
发表于 2018-6-20 08:18:27 | 只看该作者
报告题目:        【通海讲堂】第11期——新型纳米给药系统的构建及思考
开始时间:        2018-06-21 13:00:00
报告地点:        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通海厅
报 告 人: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 朱新远
主办单位:        校长办公室
         
备    注:       
【报告人简介】
    朱新远,男,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在东华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主持了几十项国家和省部级及企业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多项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应用;担任6种英文期刊编辑和编委、7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报告简介】
    纳米技术应用于给药系统的构建,为癌症治疗带来了重要机遇和希望。然而,人体内非常复杂的环境因素显著影响了药物的输送,往往治疗效果并不明显。为了解决这一瓶颈问题,纳米给药系统的构建呈现复杂化及难以规模化的趋势。近年来,我们以临床应用为导向,针对肿瘤治疗中各种体内屏障,发展了简单、高效的纳米给药系统。该纳米给药系统的构建简单易行,具有应用前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

主题

201

帖子

22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3
板凳
发表于 2020-2-16 17:06:31 | 只看该作者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朱新远教授新任 Biomaterials Science 杂志副主编一职。
      朱新远教授,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1994至 1997 年在东华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1 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2003-2005 年于法国斯特拉斯堡超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高度支化聚合物及生物医用材料研究。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三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 200 多篇。2006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人才计划,2007 年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1 项,2008 年获第十一届霍英东基金、上海市曙光计划,2009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 项,2010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1 年获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2019年获得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Biomaterials Science 《生物材料科学》杂志是由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出版发行。是一本探索生物材料科学及其临床应用的国际性高影响力期刊(IF: 5.831)。杂志收录论文的范围包括生物材料设计中的新概念,生物材料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1

主题

151

帖子

197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7
地板
发表于 2020-8-24 20:39:57 | 只看该作者
作为广泛使用的癌症治疗方法,化疗可起到延长患者生命甚至治愈疾病的作用。然而在使用化疗药物的过程,化疗药物往往会引起诸多毒副作用,例如脱发、头痛、呼吸困难等等。为了克服这些毒副作用,科研人员开发了纳米药物,降低化疗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并增强对肿瘤的治疗效果。虽然人们对纳米药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实际临床应用的案例却屈指可数,主要是因为许多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载药率过低,剂型批次间重现性差,载体具有长期毒副作用等。为了解决纳米药物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这些问题,科研人员进一步发展了小分子纳米药物。小分子纳米药物是指纳米药物晶体、二聚体纳米药物、药物衍生物纳米药物和药药缀合物纳米药物等。不同于传统纳米递送系统,小分子纳米药物的药物负载率高(最高达100%)、组分精准可调,更重要的是因其可以无需额外载体辅助递送,避免了因载体使用带来的长期毒副作用。上海交通          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朱新远课题组综述了小分子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中如何克服体外剂型制造屏障和体内应用屏障,并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前景。
       正是因小分子纳米药物的这些优异特性,近年来该领域发展迅猛。本综述回顾了科研人员如何制备小分子纳米药物以克服剂型制备屏障和体内癌症治疗时面临的各种生物屏障,并进一步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前景。具体来说,本综述涵盖了如下内容:首先,简述了纳米制剂制备过程中和纳米药物进入体内在发挥药效前面临的各种屏障,其中制剂制备过程中面临的屏障包括批次间产品质量的重现性问题,如含高分子成分的制剂因其分子量的多分散性,组分和组装体组装过程难以精准控制,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负载的药物,药物的负载量批次间也难以重复等;体内屏障则包括血液循环,癌组织渗透以及癌细胞内递送面临的诸多障碍。其次,逐一归纳了近年来小分子纳米药物如何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组装过程控制,克服体外“屏障”,实现药物的高效负载,组装尺寸、形貌和组分调控。接着,综述了小分子纳米药物在体内应用时,如何经合理的设计延长其血液循环时间,增强肿瘤组织渗透与滞留以及跨越肿瘤细胞屏障,最终发挥优异的肿瘤治疗效果。具体来说,通过纳米化策略、纳米粒子表面改性、调控纳米粒子尺寸和形貌以及与生物大分子结合等方式,延长血液循环时间;通过制备尺寸可响应性调控的小分子纳米药物和“活体自组装”小分子纳米药物,增强肿瘤组织的渗透与滞留;通过调控小分子纳米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如尺寸、形貌、表面电荷等,增强其跨膜能力,利用质子海绵效应以及光照刺激等促进溶酶体逃逸,经功能化修饰等实现亚细胞器靶向,从而跨域肿瘤细胞屏障。最后,剖析了该领域的发展前景。作者期望读者阅读本综述后能有所启发,为下一代用于肿瘤治疗的纳米药物开发提供新思路。相关论文发表在View(DOI: 10.1002/viw.20200062)上,马媛博士和牟全兵博士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朱新远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19 20:52 , Processed in 0.146069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